
魯網2月24日訊 就在年初,為了體現歷史文化傳承,臨沂蒼山縣恢復舊稱蘭陵。本報記者在當地調查發現,一些散落鄉間的民間古宅院正日趨破敗。在蘭陵鎮沈坊前村,一座近300年歷史的乾嘉風格古建——沈家大院已成危房,無人照看。該大院原本是三進九院,房屋162間,現存部分僅有西跨院的二進院,建筑面積已不足原來的九分之一。
2014年1月,臨沂市蘭陵縣政府正式揭牌,蒼山縣更名蘭陵縣,這是近四年來我國首個更名的城市。當地政府解釋,蘭陵縣改名,不單純是名字的改變,更是一種歷史的傳承和文化的延伸。蘭陵改名后一個月,記者趕赴蘭陵,發現在蘭陵鎮街道旁,出現了整齊的“徽派”仿古式建筑。此時,一些散落鄉間的古建筑也日益引發關注。當地民間文化研究人士呼吁,蘭陵縣原汁原味的文化傳承——比如沈家大院,應得到更好的保護。
大學生發帖,呼吁保護古院落
閆程輝是臨沂大學文學院歷史系學生,2013年曾到蘭陵調研,負責制作蘭陵古城及主要歷史文化遺址復原平面圖。在調研中,一座破舊的院落引起了他的注意。“在蘭陵鎮沈坊前村,有一座隸屬蘭陵文化范疇、規模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明代傳統民間古宅院——沈家大院。”2013年6月,閆程輝調研結束后,在網上發帖公布自己的調研報告,呼吁對其進行保護。
閆程輝告訴記者,通過調研可以斷定,沈家大院是沈家祖輩所建,始建時間可推斷至明朝萬歷年間,距今約500年,而現存建筑多為乾嘉時期風格,以此推算該大院約有300年歷史。
蘭陵鎮文化站原站長黃明福是這座大院最早的“發現者”。她說,這座大院原本是一進三院,三進九院的古式建筑大宅院,曾有房屋162間,皆青磚鋪就、瓦房壘成,并且錯落有致,蔚為壯觀。據當地百姓傳聞,院外巡夜打更的更道就有3米寬。更道外為高大的外墻,四角各有一座碉樓,南門外還有一條人工挖掘的壕溝,可見其規模宏大。
青磚門樓,典型明清民居格式
從蘭陵鎮政府出發,向東偏北方向驅車5公里,便到了沈坊前村。沈坊前村,也因地處沈家大院南而得名。在蘭陵鎮,沈坊前村是一個很普通的小村,加之遠離干道,在蘭陵縣甚至蘭陵鎮沒有什么名氣。誰也不會想到,這里會存下一座300年甚至可追溯到500年歷史的古建筑。
在村委會門前停車,繞過一條小胡同,一座古樸的青磚門樓展現眼前,這座門樓是沈家大院僅存二進院的過道門。黃明福介紹,這座門樓具備典型的明清傳統民居格式,門檐呈拱形,如鳥展開的羽翅,山頭飛檐飾有“祥云”青瓦,兩邊伸出的山墻眉面飾有“蓮花壽”字合體的圖案。門兩側枕石和石鼓完整無損,由于歷史久遠,撫摸顯得光滑明亮。
推門而進,磚木結構的正房映入眼簾,兩側為東西廂房。正房設有走廊,全是木質頂柱。黃明福介紹,該建筑以磚木構架,屋梁采用雙層梁扣榫。整體造型典雅古樸,青磚砌筑,屋脊平緩,飾檐美觀大方。
黃明福介紹,現存的沈家大院只是西跨院的二進院,以及一段壕溝和碉樓,建筑面積不足原來的九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