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小清河致近海污染上游一開閘魚蝦死一片

對于入海口山東壽光羊口鎮的兩萬多漁民來說,小清河是一條生命河,他們就仗著這一片近海捕魚為生。
然而,昔日水清魚肥的小清河如今送入大海的卻是劣五類的污水,魚蝦大量減產,漁民出海一趟經常賠本。他們說,最怕的就是小清河上游開閘放水,臭泥混著污水奔流入海,色如醬油,好不容易長大點的魚扛不住就死了,“心疼”。
近海捕撈減產三分之一,十幾種魚蝦已難覓
15日中午,羊口鎮小清河入海口,天色灰黃,水天相接處,水色比天色更灰更黃。六級大風呼呼地吹著,大量黏稠的白沫隨著波浪一起翻涌。
“河里還是有魚的,主要是梭魚,這種魚適應在污水里活,兩三年前入海口還發現了少量銀魚,水里還有點水草。”羊口鎮近海個體漁民互助協會會長孫效寶指著浮萍中一點顏色較淺的草綠說,“那就是大米草,這種草會分解水里的臟東西,也適合在臟水里長。”
說著,孫效寶又把手伸出去指著遠方一片模糊的黑色,“那里有些水鳥棲息,主要是海鷗,不過數量比以前少多了。二十年前,一大片水鳥‘呼啦啦’飛起來,能把太陽遮住,現在不行了。”回憶起小時候的小清河,53歲的孫效寶口氣里帶著一絲唏噓,“那時候真是水清魚肥,河水是能喝的,小清河就是羊口的母親河,我們還在水里游泳,現在河底都是污泥,唉。”
本地漁民馬長華從1968年就開始出海捕魚,經歷了小清河半個世紀的變遷。據他回憶,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小清河的水質開始變差,河里和近海的魚蝦開始變少。在此之前,不分淡旺季,只要出海用拖網,一網能捕到六萬多斤水產,現在最好的時候一網也就四萬斤,減少了三分之一。到了90年代中期,小清河水質污染達到頂點,成了一條醬油河。中國對蝦、面魚、毛刀魚等十幾種魚蝦,自那之后幾乎都絕跡了。
出海怕虧本,九成漁船剛開春就“休假”
陽春三月,萬物復蘇。15日下午,壽光漁港小清河道上,九成以上的漁船卻挨個停泊在岸邊,絲毫沒有出海的意思。碼頭邊,羊口鎮近海個體漁民互助協會的屋子里,不少漁民和船主聚在一起靠打牌消磨時間。“春天近海幾乎就是絕產,出海一趟基本掙不到錢,弄不好就虧本。”孫效寶說。
“早些年春天,漁船基本都會出港捕撈作業,開春至今,羊口600條漁船,只有一成出海,另外400多條漁船就在小清河上靜靜地呆著。以前每天平均能捕幾萬斤水產,現在也就兩千斤,大不如前。這幾年要不是有國家對漁船的燃油補貼,得連續三年虧本。”作為兩條船的船主,孫效寶深有體會。
船主王光榮算了一筆賬,他的船上需要一名船長和八名船員,船長一天的工資900元,8名船員一天工資共2000元,漁船一天用1萬元的柴油,算下來漁船出海一天成本將近13000元。出一次海在3天左右,總成本大概是4萬元。“前幾天有朋友出了一次海,帶回來4000斤海鮮,賣了不到4萬元,還不夠本。”
15日下午,一艘漁船歸來,帶回來的水產多為海螺和對蝦,海魚寥寥無幾。負責接貨的老孫是本地人,他向記者感慨,好多稀少的魚如今都絕跡了,“螃蟹少了一半多,毛蛤也不大見了。”
多位漁民提到,導致魚蝦大幅減產的原因中,除過度捕撈外,最重要的就是小清河導致的近海污染。
上游一“發河水”,長了幾個月的魚蝦就白瞎了
小清河污染對漁業的影響由來已久,但這幾年,羊口鎮漁民們又有了新的擔憂。“漁民現在最怕的就是上游開閘,我們叫‘發河水’,指不定幾個月開一次閘。這河水一發,入海口附近的魚蝦立馬就少了。”孫效寶說。
孫效寶說,自從2010年小清河大規模治理以后,上游多個城市設立了攔河壩用作景觀和灌溉,污水和垃圾長時間得不到排放。等到下雨泄洪提閘放水,沖來沉積已久的污水和垃圾,顏色跟醬油一樣。
孫效寶說,沒有上游帶來的污水,小清河入海口附近的水質還是可以的,但是上游一放水,下游魚蝦受沖擊非常大,“好不容易長了幾個月,這一放水,已經適應水質的魚蝦一下子扛不住污染加劇,一死一大片,漁民都很心疼。”如果把水閘拆掉,讓河水活起來,影響還小一些。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這幾年小清河的水質已經比污染最嚴重的時候好轉了。孫效寶說,最近三四年,小清河里梭魚的數量增加了不少,漁民在小清河入海口處還見到了已經絕跡二十年的銀魚。
壽光市環保局監察大隊副隊長吳德光說,目前要讓小清河的魚類達到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樣子還不太現實,但現在已經在逐漸恢復。(文 廖雯穎 李曉東 王志偉 王曉鋮 片 王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