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12月6日訊(山東臺 張曉軍 郗斌 濟南臺)企業脫困是老大難問題,也是國企改革成敗的關鍵。濟南市在幫扶解困工作中,不回避難題,敢于啃硬骨頭,政府兜底化解企業負擔,力促困難企業輕裝上陣,開拓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新途徑。

  高傳慶曾是原濟南電鍍標牌廠的職工,今年,在政府的安排下,他成為小區物業管理員,每月收入2000多塊錢。今年更讓老高高興的是,因企業不景氣而被拖欠的工資也如數到賬。

  原濟南電鍍標牌廠職工高傳慶告訴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記者,“欠我工資是48000,買斷工齡,根據我工齡給了48300 ,總共加起來96000,到現在沒舍得動。”

  今年以來,濟南市共有1583名困難企業職工拿到了足額補償款,這都得益于濟南市啟動的幫扶解困工作。去年11月,濟南市確定對44家市屬困難國企專幫扶解困。市里先從壓縮辦公經費入手,節省下3500萬元,用于兌現職工欠賬。

  同時,政府出面為職工另謀出路。去年底,濟南市國資委組建了誠創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搭建起餐飲、洗車、物業3個就業平臺。

  濟南誠創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濱向記者介紹,“我們光解決職工內債問題就解決了1000多萬元,把多年欠發職工的獨生子女費包括個案清繳的退休的同志的問題也一次性都解決好了, 3個工作平臺我們安排了110名職工。”

  不僅妥善解決了企業負擔,濟南更把提高困難企業效益作為脫困重點,激活企業生存能力。曾是濟南龍頭企業的小鴨集團,就在幫扶解困中有了輕裝上陣的機會。

  山東小鴨精工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邢照斌說,“一個是把我們社保資金的滯納金全部免除,再一個就是在本金方面給予扶持。 ”

  卸掉包袱的小鴨精工把自籌的1000多萬元資金,全部用于技改和研發。智能化設備使產品工藝大幅提高,今年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了20%左右。

  目前,濟南市逐漸走出困境的各大企業正四面開花。濟南螺釘廠“騰籠換鳥”取得重大進展。重工集團的技工學校實習工廠、山東電梯廠、專用汽車公司職工已安置到位。濟南市投資控股公司下屬華聯商廈、交電家電、塑料公司企業資源整合調整正有序推進,企業歷史遺留問題正得到妥善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