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下食章概述

  濟南風味菜以濟南為中心,制作精細,歷來講究用湯。早在公元6世紀的《齊民要術》中就記載有煮骨湯以調味的情況,到后來發展成為用雞、鴨、豬肘子煮湯,以雞腿肉茸(稱紅哨)、雞脯肉茸(稱白哨)吊湯,制作出營養豐富、味鮮而醇的清湯,即可做湯菜,又作提鮮的調味料,成為濟南菜的一大特色。菜品以清、鮮、脆、嫩著稱,口味多以鮮咸為主,但其變化多端,也有醬香、咸酸、五香、酸辣等味型,常見的烹調方法有炸、煎、塌、扒、熘、爆、炒、燜、焯、烤、燒等,善于制作拔絲、蜜汁等甜菜。(這段可以放在圖的右側然后用(詳細))

  濟南菜形成較早,尤其自明清以來定為省府所在地以后,便成為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被譽為“商賈薈萃”之地。這里的大明湖盛產蒲菜、茭白、蓮藕等美蔬,郊區有“黃河之鯉”、“章丘大蔥”、“明水香稻”等。在菜肴方面,濟南風味是魯菜的主體,在山東境內影響極大。濟南菜以湯菜最著名。其清湯、奶湯制法在《齊民要術》中已有記述,濟南菜注重爆、炒、燒、炸、烤、氽等烹調方法。講究實惠,風格濃重、渾厚,口味偏重于清香、鮮嫩。據《濟南府志·民俗》載:“惟濟南水陸輻輳、商賈相通,倡優游食頗多。”濟南“大明湖之蒲菜,其形似茭,其味似筍,為北方數省植物菜類之珍品,”“黃河之鯉,南陽之蟹,且入食譜。”豐富的物產,為烹調菜肴提供了優裕的物質基礎,長期以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濟南風味菜。濟南菜包括濟南有歷下風味菜,城外商埠菜。

  濟南本幫派,湯菜特別講究清鮮爽口,菜肴注重用甜面醬調味,并以甜、咸、醬香濃郁見長。其變化型有醬香、醬汁、糖醬、醬燜等。爆菜是山東代表菜式,膠東、濟南均長于此法,但又有區別。濟南爆菜歷史悠久,清代文士袁枚說:“滾油炮(爆)炒,加作料起鍋,以極脆為佳,此北人法也。”油爆雙脆”、“爆肚頭”、“爆雞丁”均是著名爆菜。 濟南的“糖醋黃河鯉魚”被譽為齊魯名饌與“九轉大腸”等均是濟南菜肴的佼佼者。

  膠東食苑概述

  膠東菜,又稱福山菜,膠東菜最早源于福山,已有八百余年歷史,是膠東沿海青島、煙臺、威海等地方風味的代表。膠東菜以烹制各種海鮮而著稱,講究清鮮,多用能保持原汁原味的烹調方法,如清蒸、清煮、扒、燒、炒等,甜菜多用掛霜的烹調方法。膠東菜以傳統特色著稱,長于海鮮制作,口味偏于清淡、平和,以鮮為主,脆嫩滑爽。(這段可以放在圖的右側然后用(詳細))

  膠東半島素有“山東明珠”之稱,海岸線長達2000余公里,沿海島嶼星羅棋布。海產品極為豐富,僅近海的魚、蝦就達260余種。此外,還有數量可觀的貝類、軟體動物等。膠東沿海岸有一條較平穩的帶形平地,良田沃野,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主產小麥、豆類和桑麻,丘陵地盛產各種水果。膠東菜歷經晉、隋、唐歷代發展,成為魯菜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福山縣志》記載:膠東人民自古擅長烹飪。膠東菜早在春秋時已有相當成就。后經漢、大約形成于元、明間。明末清初,膠東人外出謀生并大量進入北京,將膠東菜帶入北京,并成為京都菜的主流。膠東菜講究用料,長于海鮮制作,尤以烹制小海細,口味清爽脆嫩,保持菜肴原料的原有汁味,以鮮香見長。具體說煙臺重傳統貨見長。膠東飲食特區總的來講是擅烹海味,對海產品的吃法較為講究、刀工精飲食,最早起源于福山。膠東半島位于山東的東端,突出于黃河和渤海之間,三面臨海,一面聯陸,具有四季分明、溫度適宜、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特點。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資源豐富。著名的有產量居全國首位的大對蝦,久負盛名的煙臺蘋果、菜陽梨、煙臺大櫻桃、龍口粉絲,以及海產珍錯刺參、鮑魚、扇貝、天鵝蛋、西施舌、青魚、牡蠣、加吉魚、鷹爪蝦、縊蟶。紅螺等。眾多的特產,為膠東菜的形成與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再加上煙臺、福山一帶歷來“酒風最盛”,“煙埠居民,宴會之風甚盛,酒樓飯館林立市內,各家所制之菜均有所長,食者頗為滿意。”(見《煙臺概覽》)。

  青島較為開放,吸收外來的東西較多,其飲食源于膠東,又與膠東多有不同,特別是市肆中飲宴,受西方飲食文化影響較為深刻。

  “禮食和德”的孔府食饌概述

  孔府菜,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嫡系后裔,歷代“衍圣公”在接待皇帝,向皇帝、皇太后進貢、歡宴欽差大臣、達官貴戚和舉行喜宴、壽宴及日常生活的家宴中,遵循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遺訓,由孔府歷代名廚精心創制,逐漸形成的一種具有獨特風味的典型官府菜,是中國烹飪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魯菜中的一個重要流派。(這段可以放在圖的右側然后用(詳細))

  1、禮儀莊重,等級分明

  “中國禮儀盡出齊魯。”孔子不僅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而且他融入飲食中的一些指導思想,使孔氏后裔成了齊魯禮儀和文化的真正傳人。孔府菜在菜式上、席面款式上要求十分嚴格。各種宴席的席面,菜點豐盛,搭配講究,主菜、大件菜、配伍菜都有一定的程式。孔府宴飲,自始至終,無不貫穿著極為縟瑣繁多的禮節習俗,甚至連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受到禮節上的約束。而且孔府宴飲分三六九等,等級差別甚大。在規格上,則以料高低和上菜的多少而定。孔府在歷史上最高規格的“滿漢全席”要上菜一百九十六道,僅餐具就有四百零四件。其次是燕菜席、魚翅席、海參席和“雙四”(四白烤、四紅烤)一品鍋等,依不同季節變換時令佳肴。而宴飲的享用者,根據其身份和地位來入室歸座,等級分明,不得有絲毫的差錯。

  2、選料廣泛,用料講究

  孔府的生活消費品供應,包括飲食消費品的供應,都具體規定到戶,千余年來,各種役戶,佃農、菜戶等,以征納實物的形式,提供給孔府,使孔府的飲食烹飲,有了優裕的物質基礎。這樣,屠戶、豬戶、羊戶、牛戶、鴨蛋戶、菱角戶、香米戶、擇豆芽戶等,專門從事各類食品的加工,以供孔府日常或年節宴客之用。另外,還有各地向孔府進貢的各種山珍海味。如肉類的消費由派戶交納(有時也購買),孔府專設有牛、羊、豬戶,向孔府領銀辦買牛、羊、豬,并有短期喂養的義務;水產品的供給主要靠孔府在微山湖湖田和官屯中的船戶、鴨蛋戶等“貢納膏魚、菱芡、蓮藕。”果品有田家園、宮家園、劉家園等果園種植戶來提供;有菜戶每天向孔府送交新從菜園采摘的新鮮蔬菜供選擇。另外,孔府中養蜂釀蜜、做醬制醋、腌做咸菜、醉蟹變蛋應有盡有。這豐富眾多的食品原料,使得孔府內外廚師可以優中選優,精中取精,并且一料多用,變換無窮。

  3、做工精細,講究盛器。善于調味,技法全面

  孔府烹飪非常講究,如所用的各種點心不僅都是自己府內的廚師制作,而且一定要現做現吃,制做精細。孔府的點心一般分為兩大類,—類是供衍圣公府的主人們食用的,數量較少。據《孔府內宅軼事》載:有一次第76代衍圣公孔令貽之妻陶氏吃點心時,看到點心大小不一,就叫做點心的廚師王玉懷來責問。王說,我雖然是用手掐的面劑,但份量是很準的,太太不信請過秤。陶氏即命人用秤稱,果然一點不差。另一種是外用點心,主要是用于進貢、饋贈、恩賞。清末,孔府進貢的糕點以“棗煎餅”和“纏手酥”為多。孔府食用糕點時還要配用各式各樣的湯。如綠豆糕配山楂湯,各類酥點配用桂圓湯、蓮子湯、百合湯等。咸點心則配用紫菜湯、口蘑湯、銀耳湯等。

  孔府菜肴的制作講究精美,重于調味,工于火候。孔府菜在選料上極為廣泛,粗細料均可入饌。只是細料精制,粗料細做。口味以鮮咸為主,火候偏重于軟爛柔滑,烹調技法以蒸、烤、扒、燒、炸、炒見長。而且制作過程復雜,調味多樣,烹調技術交叉運用,菜品制作,很見功夫。用煨、燒、扒等技法烹制的菜肴,往往要經過三四道程序方能完成。如“三套湯”,僅煮湯就需換三次主料。煮好后,再加紅、白哨(即雞腿肉泥、雞脯肉泥)進行吊制,使此湯鮮咸醇郁,原汁原味。再如“釀豆莛”,選用孔府內宅特制的豆芽(粗、直、根少),去掉頭和根,用細銅絲將中間空,然后釀上雞肉餡,再用熱油淋過,最后烹清汁炒制出來,鮮嫩脆爽,別具風味。據說,有一次乾隆來曲阜祭祀孔子,事畢用膳,因為肚子不餓而吃得很少。在一旁陪膳的衍圣公很是著急,傳話讓廚師想辦法。廚師們急得團團轉,正在這時有人送來了一筐鮮豆芽,—個廚師,弄了一把豆芽,放上幾粒花椒爆鍋,做好送了上去。乾隆從未吃過這樣的菜,出于好奇,嘗了一口,清香脆爽,竟大吃起來。從此,炒豆芽就成了孔府的傳統名菜。但由于這種制法過于簡單,有失孔府美食的風范,所以后來廚師就將此菜加以改進,廚師將豆芽的兩斷掐去,取中間的粗胖的部分為豆莛,用細竹簽穿空豆莛,在其中塞入火腿肉絲等料,然后進行烹調,其細膩程度之高,非一般菜式能與之比擬。其它著名的菜肴有當朝一品鍋、御筆猴頭、御帶蝦仁、帶子上朝、詩禮銀杏、烤花攬鱖魚、懷抱鯉、神仙鴨子、油潑豆莛等。

  “美食不如美器”孔府歷來十分講究盛器餐具,銀、銅、錫、漆、瓷、玻璃、瑪瑙等各種質餐具,風格迥異,豐富多彩。因事因饌而用,珠聯璧合,名饌生輝。進餐席面注重食,器相宜。鹿用鹿形盤,鴨用鴨船,魚用魚池。煎炒宜盤,涼菜宜碟,湯羹宜碗,大件宜缽。因菜設器,按席配套,食器相映,多態多姿,點綴席面,富麗堂皇。

  4、命名講究,寓意深刻

  孔府菜的命名極為講究,寓意深遠。有些系沿用傳統名稱,此類多屬家常菜,如“燒安南子”、“烤牌子”、“炸菊花蝦”、“糖醋鳳臠”等;有的取名古樸典雅,富有詩意,如“一卵孵雙鳳”,“詩禮銀杏”、“陽關三疊”、“黃鸝迎春”等都屬此類;有的菜點則是管家、廚師投其所好,因人因事而名。如“白松雞”、“御筆猴頭”、“金鉤銀條”、“帶子上朝”、“玉帶蝦仁”等;還有一類菜的名稱是用以贊頌其家世榮耀或表達吉祥如意的。如“一品鍋”、“一品壽桃”、“一品豆腐”,以及“福、祿、壽、喜”、“萬壽無疆”、“吉祥如意”“合家平安”、“連年有余”等多是是炫耀、吉祥之詞,表現的正是孔府詩禮人家的氣度不凡。當然,孔府中也有一些野菜也可入肴,如薺菜、山芋、“珍珠筍”(即剛結粒尚未充漿的玉米穗)、“龍爪筍”(高粱根部的嫩須根叉芽)等也都制成美味入宴,且其名字也很光鮮。 至于家常菜,雖然用料平常,但制作很是講究。如“神仙鴨子”一菜,對火工要求很嚴。相傳孔子后裔孔繁坡在清朝任山西同州知州時,特別喜歡吃鴨子,他的家廚就千方百計地變換烹飪技法。有一次這位廚師將鴨子洗滌干凈后,精心調味,入籠蒸制。因當時無鐘表,用燃香記時。鴨子入籠后燃香于旁,香燼后取出鴨子,味香醇厚,軟爛滑腴,孔知州食后大加贊賞,遂賜名“神仙鴨子”,因寓意深刻,后傳至孔府,成為名饌。

  微山湖畔飄香濟寧食風概述

  濟寧風味菜是指魯南及魯西南地區,包括臨沂、濟寧、棗莊等地區的地方特色菜式,這里有丘陵、平原,麥、菽、稻、蔬產量較大,瓜、果、梨、棗品種繁多。平原地區多河流、湖、泊,其中南四湖最有名,盛產淡水魚、蟹、蝦及許多軟體淡水產品。此地為古代魯國之地,居民講究禮儀,也精于飲食膳事。(這段可以放在圖的右側然后用(詳細))

  濟寧等地有大運河通過,屬南北交通要道,在烹調方面受南北烹調技術影響較大。居民口味喜咸鮮、嫩爽、醇厚,以烹制河湖水產及肉禽蛋品見長。鱖魚是微山湖名產之一,肉質潔白細嫩,是當地宴席不可缺少之佳品。

  微山湖周圍大片水域和濕地產生的濕熱,使這個地方的百姓飲食偏愛胡辣;對水產品,特別是對魚的本味――甜鮮的追求,對醋香的妙用,是本地區的飲食烹飪特色。微山湖水文化的內涵,是偏愛胡辣和魚類的甜鮮;微山湖濕地飲食特征是小湖鮮、小水禽、水植物的烹調有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