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趙小菊

  今天召開的全省養老服務業標準化專題會上,如何實現行業的轉型升級成為討論焦點。

  截至去年底,我省已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3049家,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2579家,農村幸福院5745家,各類養老床位52萬張。養老服務業蓬勃發展的同時,養老機構設施建設缺少章法,缺乏市場準入及等級劃分機制,服務質量難以評價,服務人員及設施配備參差不齊等問題開始凸顯。

  總量迅速增長,質量有待提升

  為支持和鼓勵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近幾年我省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激勵措施,涵蓋土地劃撥、收費減免、貸款貼息、開辦補助、運營補貼、購買服務等。僅2014年,我省民辦養老機構就比上年增加了近300家,年內新增各類養老床位8萬張。

  “但是,這解決的僅僅是養老機構總量不足的問題,并不能解決養老機構結構性短缺的問題?!睘H坊鶴祥安養中心執行院長馬秀蘭坦言,“相反,設立門檻太低,反而會進一步加劇這種矛盾”。

  據省老齡辦老年事業管理處副處長王金茂介紹,2014年他們對全省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基本情況進行了實名統計,床位數量100張以下的占總機構數量的39.6%,床位數最少的只有10張,入住率在70%以下的占機構總數的52.5%,當年有90%的機構虧損經營或基本持平。公辦養老機構排隊進不去,民辦養老機構門庭冷清的現象仍非常明顯。

  “這與設立養老機構的投資者良莠不齊,小型養老機構遍地開花但相關設備不配套、服務跟不上導致經營上的惡性循環有關。”馬秀蘭說,目前養老機構沒有形成有效的市場準入機制,沒有等級劃分也無法確立與之相對應的收費標準,數量雖在迅速增長但質量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