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時,我飛奔到臺上,整個人就蒙了,也沒有想到小行星以自己的名字命名。”5月15日,對山東省實驗中學的高三學生郝若塵來說,注定是個終身難忘的日子。18歲的他成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第一個獲得物理學最佳獎的中國選手。除了高額獎金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還以郝若塵的名字為一顆小行星命名。從此,當我們仰望星空的時候,夜空中便有了一顆叫郝若塵的小行星。
中國版“謝耳朵”與蝙蝠較勁
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精通各種物理知識的天才“謝耳朵”令人印象深刻。而在省實驗中學,也有一個與“謝耳朵”一樣的物理發燒友。20日,面帶笑容,自信滿滿的郝若塵侃侃而談。在言談間,郝若塵沒有一絲拘謹,無法想象這只是個還在讀高三的學生。在美國匹茲堡舉辦的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賽上,郝若塵的《蝙蝠仿真耳對空間目標定位的研究》在大賽獲物理科學學科同類最佳獎、物理學科一等獎,成為第一個獲得物理學最佳獎中國選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還以郝若塵的名字為一顆小行星命名(RuochenHao)。
“當時太突然了,腦子里什么都沒想。”郝若塵回憶說,言談間難掩內心的激動。自幼就愛好科學,喜歡閱讀各種科學雜志的郝若塵讀了英文版的《在黑暗中聆聽》(Listening in the Dark)后,對蝙蝠研究產生了濃厚興趣。面對枯燥的實驗研究,郝若塵也萌生過放棄的念頭,但憑著這個熱情和興趣,他堅持了下來。也正是多年的知識積累和兩年多艱苦實驗,使郝若塵在1700多名選手中脫穎而出。
熱門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