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干和教會別人干完全是兩回事。拿工業產品生產許可來說,30多年來一直是由省局受理,委托下放給市縣局,業務手冊和工作指南都得重新編寫。培訓搞再多輪也擋不住實際操作中出問題。張杰召集的第一次培訓,就是告訴大家申請表到底該怎么填。地址中出現“xx鎮南”范圍太模糊,就算沒有門牌號,也要找到參照物,填上距其多少米。“這涉及到后續的事中事后監管能不能準確定位。”

  大廳里的長隊少了,但電話接的耳朵都發燙。對企業的答疑,對市縣局的解惑,從上班的那一刻起,鈴聲就幾乎沒斷過,忙得午飯都吃不上,委托下放的前前后后,所有人的神經都不曾放松過。

  當然,張杰們的忙和累換來的是企業辦證的便利。方圓集團質量管理處的于國波對此體會最深,“我們企業在海陽,到一趟省局,光坐車就得5個多小時。現在,有的業務走幾步路到海陽局就能辦,遠的到煙臺市局也用不了1個小時。”隔著電話,記者也能聽出他的欣喜。

  張杰說,去年質監系統總共受理發放了8600多張許可證,涉及6000余家企業。通過“委托”,98%的企業辦證單趟可控制在1個小時車程以內。“這得省下多少時間、多少里程!”

  為何還剩下2%?“國家強調需嚴控的水泥、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的生產許可以及省級檢驗機構的許可管理還需省里把關。”張杰說。

  目前,已有其他省份開始沿著我省趟出的路子做委托下放,偶爾會跟張杰他們“交心”:“真是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