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雨來了,哪個也不能置身事外。對山東西部來說,雖然經濟下行的沖擊來得晚了些,但由于傳統產業密集,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多,新興產業剛剛起步,以農業、化工、機械制造、煤炭、電力等為主的產業結構讓德州、聊城、菏澤等市很受傷。

  在德州,恒特重工的輪胎式挖掘機,銷量從2006年的2000輛跌到七八百輛,銳減近三分之二。在聊城,一度輝煌的高開集團一片蕭瑟,廠房的玻璃幕墻甚至破了幾個大洞。在菏澤,巨潤建材今年前三個月就虧損了4800多萬元,虧損額同比增加了一倍還多。

  西部以前的發展重點是農業,近十幾年工業才有較快發展。記者注意到,西部很多大項目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后上馬或投產的,浮法玻璃、煤化工、水泥、印染……一些在中東部根本落不了地的項目在此間聚集,一上馬就面臨著產能嚴重過剩。

  這其實也不是西部愿意看到的。中國經濟發展一直伴隨著產業轉移,先是承接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再從沿海到內地轉移。此前,東部沿海地區已用30年的時間初步形成了現代產業體系。現在,西部剛欲騰飛,就迎來了勞動力價格上漲、環保約束、各種支出增加等問題,還要面臨中國更西部甚至東南亞等國家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