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山東卷歷史試題將能力測試和學科特點相結合,以歷史思維能力考查為核心,在歷史材料的選擇、問題的設計思路、考查的途徑與方法、能力目標的層次構建、答案制定與評價策略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與往年相比,今年的試題既有繼承又有創新,考查目標明確,學科特色鮮明。
一、基于時空意識——試題設計和考查的基本路徑
時間和空間是在歷史進程中對歷史事物進行定位的兩大維度,它們都表述了一種“序”的概念,反映了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考生具有時空意識,是正確認知和解讀歷史現象,建立歷史思維的前提和基礎。
例如,第16題勾勒出了中國近代西學東漸的發展脈絡,對要求考生作答的問題則以“19世紀70年代”這一時間概念和“洋務學堂”這一社會空間概念加以定位,明確考生的思維方向。第19題中“1949-1978年”是一種時序的表達,“國內史學界”則是提示考生將問題放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這一社會空間中去思考并解決問題。
第40題材料一中人們對英國優越地位的不同認識,體現了時序的變遷;第(2)題答案中“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側重時間維度的觀察,世界“政治革命的一部分”則是以時序為基礎,側重于從空間維度上對英國革命的歷史地位進行審視;考生要作答第(3)題,首先必須將問題放在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這一時序概念中,然后從空間上去探求西方和亞非拉地區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相互關系。
試題以時間和空間為維度進行情境和問題設置,有效建立起了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考生需將歷史問題放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中進行考察,才能作出正確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