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年前趵突泉曾停噴548天,天災是主因人為難逃責任
趵突泉2003年9月6日復涌后,噴涌至今。幾十年來,斷續噴涌的趵突泉牽動著泉城市民的心,很多人都知道趵突泉的停噴水位是26.8米。所以,每當趵突泉地下水位逼近臨界點時,都讓市民揪心不已。
而實際上,歷史上趵突泉出現過多次停噴。民國時期的一次停噴發生在1938年,北方大旱,黃河斷流,趵突干涸。解放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地下水開采量的大幅增加,斷流停噴愈演愈烈。1972~1974年,趵突泉斷續停噴;1975~2003年,連續停噴。停噴時間最短兩個月,最長兩年半。有專家分析,停噴有兩個原因,一是干旱少雨,二是地下水開采過量,而后者占比重更大一些。
山東師范大學地理研究所教授黃春海研究保泉問題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他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趵突泉停噴,天災是主因,人為有責任。”所謂“天災”,無疑就是降水量偏少,而“人為”更應值得關注。黃春海認為,近年來地下水的開采過量,最終導致地下水位低于趵突泉噴涌的臨界點——“26.8米” 。近幾年來,由于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加快以及市區人口的急劇膨脹,濟南市生產生活用水也不斷攀上新高。此外,近年來隨著濟南城市的發展,建成區范圍不斷向南拓展,有些滲漏區已被完全占壓和硬化,有的甚至變成了垃圾堆放地和排污場所,而這些地段恰恰是濟南泉域地下水直接補給區和強滲漏區,是泉水補給的源頭。
上世紀80年代,黃春海教授通過調查,提出濟南市泉域補給區范圍內存在24個強滲漏區,引起了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為此,濟南市水利局于2013年8月委托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開展了24個強滲漏區的調查與保護修復規劃工作。據媒體報道,看著強滲漏區內正在開發的建筑群,曾參與濟南泉域重點強滲漏區調查與保護修復規劃的陳學群發出了感嘆:探索城市發展建設與泉域保護相協調的道路確實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