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2015年,黃埔區(qū)一間32平方米的單位宿舍,一房一廳,這里是曲筆值的家。但他只住在客廳里,從不進房間。
廳房一門之隔,房間里住著已經(jīng)結(jié)婚30多年的妻子。
曲筆值和妻子互不來往、互不干涉,有時一年都說不上一句話。
妻子住在房里,他住在客廳。房門緊閉著,曲筆值甚至都不知道她房里有沒有電視機。
目前,夫妻雙方各自靠退休金生活,曲筆值對妻子唯一的付出,就是每個月的水電費由他出。
每天上午9點多,曲筆值會背著粉紅色的環(huán)保袋出門買菜,扶著樓梯扶手,一步一步挪下樓。在菜檔挑點青菜、瓜類、豆角,到“豬肉榮”那里揀一小塊豬肉,不到半小時他就會回家。
剛打開家門,他會碰上從屋里出來的妻子,倆人別過頭去,一言不發(fā),擦身而過。
10點多,曲筆值走進廚房。他和妻子不共用廚具。他用電磁爐,妻子用煤氣爐;他用迷你電飯煲,妻子用另外一個電飯煲。鍋碗瓢盆甚至是油、醬、醋等調(diào)料,他們都每人一份,從不共用。鹽,是他和妻子唯一共用的調(diào)料。“因為鹽便宜,每次用得少。”
廚房的大部分位置放滿了妻子的“家伙”,煤氣爐、鍋碗瓢盆、油鹽醬醋,因為曲筆值也認為“廚房是女人的地方”。
他只用角落里的電磁爐、電飯煲做飯。
廚房里如果要放兩個人的調(diào)料,顯然不夠位置。因此,曲筆值每次做飯都需要從自己居住的客廳里,將調(diào)料拿到廚房。他總是將蔬菜和肉類一起放入電磁爐,用白水煮,幾乎不炒菜。
每天11點左右,他就已經(jīng)做好了飯菜,放在小茶幾上,細嚼慢咽。
同一屋檐下,曲筆值幾乎沒有和妻子同桌吃過飯。
曲筆值說,與妻子結(jié)婚,是他“一輩子的錯事”。
1984年,41歲的曲筆值本不想娶老婆,但在身邊朋友的催促下,他見了相親對象。女方29歲。見了一面后,曲筆值“心里一點喜歡的感覺都沒有”。但迫于當時的社會風氣,“咬咬牙”,互相完全沒感情的他們結(jié)婚了。新婚當晚,別說是洞房花燭,身體碰都沒碰過。
婚后3個月,女方提出離婚,曲筆值當時“心里很暢快”,“差點就鼓起掌來”。本打算第二天去辦離婚,結(jié)果碰巧是元旦,沒離成。放假后各自接著上班,離婚的事也沒人提起。后來,妻子再提起離婚,但條件是曲筆值給她一個住處,曲筆值也“辦不了”。
這對夫妻就這么過了30多年,同一屋檐下,卻比陌生人還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