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正常運行韓企僅剩800多家

  說起中韓兩國的經貿交往,威海港集團總經理張平有切身感受。1990年9月,自韓國仁川出發的金橋輪抵達威海,在中韓尚未正式建交之際,這艘客貨滾裝班輪率先在兩國之間搭起了民間貿易的“金橋”。

  隨著1992年中韓正式建交,兩國經貿往來迎來第一個高潮。據張平回憶,因可以享受落地免簽,最初坐船的乘客主要來自韓國,而這些人以“背包客”為主。張平表示,在中韓貿易史上,這些背上三四十公斤重的麻袋、在威海碼頭售賣韓國生產的領帶、服裝和布料的“背包客”,掀起了中韓貿易的第一個高潮。

  彼時,中國的市場經濟剛剛起步,商品仍處于短缺時代。隨著韓國商品大量涌入,威海建起了國內第一座韓國商品城,通過威海港管理運營。

  在中韓建交的第二年(1993年),威海獲得中韓經貿洽談會舉辦權。一辦就是八屆,一舉奠定了威海對韓經貿“橋頭堡”的地位。

  與此同時,韓國國內產業從勞動力密集型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型,汽車、家電、紡織等產業被迫外遷,三星、大宇等一大批生產線向中國轉移,掀起了第二輪搶灘中國市場的熱潮。

  2000年之后,威海對韓招商層層推進,在韓國設立招商辦事處,全力構建對韓招商網絡,并取得了豐碩成果。

  據新華網2003年8月報道,彼時,在威韓資企業已達1800多家,并以平均每天至少一家的速度遞增。

  威海市商務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威海的韓資存量為16.3億美元,占山東韓資存量的17%。

  不過,隨著國內經濟轉型升級,包括韓資在內的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步外遷。威海市商務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威海正常運營的韓資企業只有803家。“5年內在威海投資的韓國企業,一半以上都選擇回去了。”金宗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原因就是生產成本增高。

  記者就這一說法向三星電子外協企業——威海先優紙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樸永權求證,他表示,“我才來一年半,之前也聽說威海韓資企業挺多,但來了之后,確實有很多韓國企業撤資了。”

  不過在威海市商務局人士看來,勞動力成本的提高,也起到了大浪淘沙的作用,韓資企業在威海乃至中國的投資,正逐步發生質變。“以往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從去年開始,韓資項目側重于貿易、餐飲服務這一塊。”威海市商務局外資科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

  樸永權表示,“之前撤資的韓企,都是靠人工來掙錢的企業,如今他們更多選擇東南亞這種人工成本低的地區”,相反,技術含量高的企業,都能在威海繼續存在并發展起來。

  在多位韓資企業人士看來,中方的廉價土地和勞力、韓方的技術和市場,曾讓中韓兩國在制造業上找到了互補,但如今,這種互補優勢逐漸消失。

  董彥嶺指出,當前的中國經濟結構已經到了與上世紀90年代韓國經濟轉型升級時類似的關口,隨著國內勞務成本逐年提高,中韓經貿也到了轉型升級的關口,中韓FTA的簽訂成為轉型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