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環保治污“臨沂樣本”折射什么問題
本報記者王林實習生陳勇熙《 中國青年報》( 2015年07月20日06 版)
因為“鐵腕治污”,臨沂這個小城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自今年2月臨沂市政府主要負責人被環保部華東環保督查中心公開約談后,這座位于山東省東南部的工業城市,展開了一場“鐵腕治污”的行動。
臨沂在10天內關停了華盛江泉、三德特鋼等57家企業,甚至納稅百強企業也未能幸免。有一種聲音認為,眾多企業停產可能引發企業債務危機,企業工人待崗可能引發勞動就業問題。
“鐵腕治污”收獲了藍天白云,也引發了當地企業的“陣痛”,引發了社會對治污臨沂的討論:在經濟下行和推進環保建設的大背景下,環保治污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尺度該如何把握?
“藍天白云”的代價
臨沂堪稱新《環境保護法》實行后(以下簡稱“新環保法”)的典型案例。
今年1月,新環保法正式實施。這部被稱為“長了牙的環保法”堪稱“史上最嚴”:對違法企業“按日計罰”,上不封頂;可以直接查封違法企業,甚至對責任人直接拘留;環保也直接與干部考評掛鉤,設立了嚴厲的行政問責機制。
為執行這部“史上最嚴環保法”,環保部在全國部署專項檢查。臨沂成了環保部華東督查中心專項督查的第一站。
2月5日~8日,環保部華東督查中心檢查了15家企業,其中有6家存在偷排、漏排和不正常運行環保設施的情況,環保“三同時”(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手續完備的只有7家,安裝了廢氣在線監測設施的只有8家,但沒有一家通過有效性審核。
2月25日,環保部公開約談臨沂市政府主要負責人,通報環境違法問題,提出整改要求。代市長張術平表示絕不會有第二次約談。
約談之后,臨沂突擊對全市57家在規定期限內未完成治理,或治理后仍不能達標排放的重點企業緊急停產整頓,成為全國唯一在約談后采取停產整頓的城市。截至目前,26家依然停產。
此外,臨沂也加大了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臨沂共立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249起,處罰金額2179.8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79.1%和1020.14%。環保、公安聯勤聯動查處環境犯罪案件、治安案件31起,刑事拘留、行政拘留35人。
“鐵腕治污”帶來了環境改善。根據臨沂市環保局發布的數據,今年3~6月,臨沂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4項污染物濃度指標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了27.8%、23.5%、41.4%、25.4%,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增加31天,增幅達到25.4%。
但是,“藍天白云”治理效果的背后,企業經營問題開始顯現。
此前有媒體報道,此次臨沂“鐵腕治污”影響下的企業正面臨著債務難以償還、銀行信用危機等問題。該報道稱,在此次被關停整治的57家企業中,36家有銀行授信,授信余額高達165.25億元,還對外提供擔保192.02億元。再加上與之相關聯的上下游企業,如果數百億債務集中到期,有可能導致地區性金融風險。
對此,臨沂市政府專門成立了金融領導小組,以應對停產帶來的企業債務危機。臨沂市政府表示,26家依然停產的企業去年的利稅只占全市的1%,財政收入大幅下降屬外界誤讀。
不過,隨著企業停產,大批工人開始待崗。臨沂三德特鋼有限公司是此次被關停的57家企業之一,該公司一位王姓高管向記者表示,自被強制關停整治以來,該公司“幾千人都是待崗的狀態,發不了工資”。
統計顯示,今年1月~5月,57家停產整治企業共有職工44007人。截至目前,除31家復產企業外,26家仍停產企業共有職工28152人。對此,臨沂市政府表示,待污染治理達標后,這些企業就可以恢復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