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一位老人帶著外孫在黃河大橋附近的河里戲水。30日,一位老人帶著外孫在黃河大橋附近的河里戲水。

  7月27日至28日,長清歸德、孝里,濟陽崔寨相繼發生3起6人的黃河溺水事故。從黃河戲水人員的勸阻到溺水人員的打撈,黃河溺水之困,始終沒有一個緊急有效的解決機制,目前水下救援靠藍天救援隊20多名志愿者,正規救援亟待加強。

   【公益力量】

  藍天救援隊20余人成黃河水下救援主力

  7月27日至28日,長清歸德、孝里,濟陽崔寨相繼發生3起6人的黃河溺水事故。活躍于救人現場的是一支民間救援隊伍——藍天救援隊濟南直屬隊。隊伍組建于2013年,是一支民間公益性團體。

  連日來,接到搜救任務,隊伍分別出動3車8人前往長清歸德黃河段;4車9人,前往孝里和歸德二地進行打撈。

  28日23:30,該救援隊員緊接著奔赴濟陽東郊浮橋。此時,23歲的藍天搜救隊員王孟晨已行程200余公里,參與搜救達35小時。

  目前,整個救援隊中有20多人是黃河水下救援的主力,而其中5人是“頂梁柱”。兩年前入隊的王孟晨,在整個救援隊中雖然年齡最小,但卻是水上救援和訓練的負責人。

  兩天內連續3起溺水事故,藍天救援隊10余名隊員全程參與搜救。王孟晨說,這是組隊以來最為難熬的一段時間,一天兩夜的連續救援,隊友幾乎沒有休息。

  “黃河水情復雜,泥沙含量高,水下半米左右就見不到光了,眼前漆黑一片。”王孟晨說,目前隊里沒有預備隊,人員方面只能支持單線任務,如果遇到連續任務或者大型救援,隊友很難休息過來。“在水上救援方面,我們缺少具備專業技術、有時間和精力的志愿者”。

  【亟待補足】

  打撈隊要價高正規軍缺人手

  27日傍晚,面對長清歸德和孝里的兩起溺水事故,到場民警只能“望河興嘆”。有派出所民警表示,沒有救援設備,無法下水,關鍵是無法確定溺水者的落水地點。據了解,濟南也存在打撈隊,但過萬的報價讓溺水者的家人們望而卻步。

  28日下午,濟陽東郊浮橋西姐弟倆溺水事故現場,幾名消防官兵通過繩索綁住腰部,嘗試在姐弟倆落水地點進行打撈。因黃河的復雜水情,現場救援人員又沒有潛水設備以及良好的潛水素質,不能過深進入黃河搜救。

  據了解,濟南2009年以后,消防曾有兩個中隊有水上救援中隊的別稱,因駐地臨水較近,除了平時的救援行動,也負責水下救援。然而,因消防官兵的流動性很強,有人調走或退伍,隨著這些人離開,潛水設備又少人會用了。

  “如果培養一個水下救援隊員,至少需要1年以上的時間,才能下黃河搜救。”他說,救援人員的專業素質很重要,但裝備的使用能力也不可或缺。“潛水與水上作業不一樣,必須要了解潛水知識,不然下水會非常危險。”

  王孟晨說,平時水上救援就需要水上救援的設備,目前藍天救援隊的水上救援設備包括茅鉤、救生衣、救生圈、皮筏子以及簡單的泳衣。

  “現在仍存在沖鋒舟、救援人員缺乏的問題。”業內人士介紹。專家說法

  喪子創傷至少3年才能愈合

  自救尤其重要

  “一個家庭失去孩子,基本至少需要3年時間才能走出來。”心理咨詢師泰祺介紹,其中喪子后的1-3個月內,整個家庭應激反應最強烈,心理上會有震驚到哀傷,自責、內疚等各種情緒波動。

  泰祺介紹,溺水喪子的家庭,3年內會經歷至少3個階段:半年到一年內,潛意識中會否定發生的事情,一直回避拒絕失去孩子的事實;兩到三年內,家庭才逐漸接受喪子的事實,進入哀傷階段,不再天天哭泣,但極易觸景生情,獨處時會有失眠等各種反應;三年后,整個家庭才能逐漸走出,可以說是整個家庭的重生。

  “在高額心理咨詢費下,中國不少類似家庭可以自救。”泰祺介紹,首先周圍人應更多陪伴喪子家庭,尤其要注意少講話、多陪伴,“人死不能復生”等道理尤其不要講,這只會增加家屬的焦慮感。

  與此同時,喪子家庭可以嘗試抱團取暖。“在國外,主體性團體的心理治療已很成熟,專業的社工會定期組織活動。”泰祺介紹,馬航失事后,失聯家屬的定期相聚就是一種很好的心理安慰方式。再探黃河

  3危險段聚集 人不少是外地客

  濼口浮橋兩側黃河灘近10年溺亡17人,成濟南黃河最危險水域。29日,本報記者曾前往該地勸說,1小時只勸走1撥人。記者剛走就有一男子被卷入河中央,漂流千米撿回條命。30日下午三點多,正值黃河灘戲水人最多的時候,記者聯合天橋區交警再次前往勸阻。勸阻地點選在溺水事故高發的濼口浮橋附近東側、西側和黃河大橋附近。

  “從眾心理導致戲水人易扎堆,扎堆后大家會認為災難降臨自己身上的幾率很小。”中祺智庫心理咨詢師泰祺介紹。當日,3處黃河灘都聚集了20多人,深入河中四五米遠的人不在少數。其中,濼口浮橋附近河灘出入口就是危險警示牌。

  “上來啦!水深危險!這兩天剛有人在黃河溺亡!”3名身穿工作服的交警在岸邊幾句話,3處河灘人群在幾分鐘時間內幾乎全部離開水面。詢問得知,在濼口浮橋東西兩側河灘戲水的,多數是來自外市的游客,并不熟悉水情。

  “調水調沙結束后河床是‘V’字形斜坡,水流變慢下面全是淤泥,陷進去難以自救,越是河道拐彎處越危險……”交警將黃河危險的原因解釋清楚后,不少外地家長隨即啟程離開了黃河灘。天橋交警介紹,近期執勤經過黃河灘,將繼續義務勸導,同時也建議附近派出所民警參與進來。(原文來源: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