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路人無意撞見
白浪河水庫干旱見底,神秘古墓是雨后“冒出”
1959年,白浪河水庫在原張友家小水庫的基礎上擴建而成,集水面積 353平方千米,總庫容 1.48億立方米,上游流域內有小型水庫27座,總庫容1927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8000公頃;灌區灌溉面積4400公頃,有效灌溉面積4200公頃,歷史最高實灌面積達4333公頃。水庫大壩于1976年加高培厚工程完工后,總長6680米,其中主壩長550米,最大壩高25米;東副壩長2380米,西副壩長3750米。
自2013年以來,濰坊遭遇史上罕見持續性干旱,到2015年,旱情更加嚴重,原本“青天接水水映天”的白浪河水庫,水面已退至距大壩約200米遠的位置,大面積裸露的庫底長滿野草,小面積區域還被開墾出了農田。這種旱情,自今年夏季的大面積降雨得到了緩解。特別是8月以來,濰坊降水較頻繁,白浪河水庫水位明顯上漲,雨水的沖刷也給干涸龜裂的庫底帶來了 “奇跡”——被發現的這座古墓,便位于水庫大壩南側400米處,靜靜地躺在庫底。
8月15日,附近的居民老王開車路過時,路邊上突然出現了大坑,直徑約四五十公分,害怕掉進去,老王趕緊停車查看。他一點點用手撥拉開泥土,坑里的竟然是一些帶著花紋的青磚。
文物部門隨后的挖掘證實了老王的“感覺”——這里的確是一處古墓,老王發現的青磚,正是古墓的屋檐, “正室”就埋藏在庫底下面。
8月16日,大眾網記者趕到古墓挖掘現場時,大坑處有不少工作人員勘察現場,大坑周圍已設置警示物,提醒過往市民注意。
塌陷的大坑位于白浪河水庫大壩以南大約400米處,大坑里裸露出的青瓦上雕刻有花紋。大坑南側地面上有一青石墓碑底座,碑座上刻有明顯花紋圖案,但沒有文字記載。濰坊市文物局工作人員稱,接到情況后經各方面研究,確定采取搶救性發掘措施或就地保護措施。隨著挖掘工作的進展,這座古墓正在一層層揭開它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