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3公里開外確有古墓群

  50年前此處是村莊,附近村莊的古稀老人幼時捉迷藏曾摸到人骨

  8月25日,經人介紹下,大眾網記者輾轉找到濰城區軍埠口鎮姚官莊村幾位老人。據老人張川(化名)介紹,如今的姚官莊村屬于“移民”,50年前的姚官莊與這所挖掘出的古墓僅僅“一路之隔”,因修建白浪河水庫,1960年前后,姚官莊舉村搬遷。

  今年78歲的張川(化名)老人回憶,未搬遷之前,姚官莊村與這所挖掘出的古墓就隔著一條路的距離。老人指著挖掘現場臨時搭建的工棚說,原來的村莊就在此處,而古墓所在方位便是姚官莊的“村西頭”,村民干完農活以后,經常在這地方一起閑聊。老人稱古墓現場的碑座已經存在很多年,只是沒有見過石碑,“要是有石碑的話不就知道是誰的墳墓了嗎”,也從來沒有人想到地底下會“藏著這么大一個工程”。

  另一李姓老人告訴記者,距離古墓三公里左右的武家澗頭院村,在原先就有古墓群,年輕時經常到那邊玩耍。“起初并不知道是古墳,還經常鉆到里面捉迷藏,一次摸到柱子后面的幾塊人骨,才知道原來是墓葬,當時嚇得不輕呢。”武家澗頭院村一村民介紹,這種墳墓在當地被稱作“包沙墳”,建筑造型、雕刻都異常精美,通常是代表一夫多妻制的“兩公墳”、“三公墳”等。

  距此大約六七公里的奎文區廿里堡街道孫呂家澗頭院村西首,也是一片古墓群。村里的老人告訴記者,這些古墓群均為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水庫大壩時發現。古墓設計非常象舊時民居,雕花精美,分一墓兩門、一墓三門等多種,代表當時一夫多妻制。一保存完整的一夫二妻合葬墓,墓門雕龍琢鳳,繪有花草,并題有“竹影飄搖千秋配龍津,簫聲嘹噓半世俗風侶”的對聯。因墓中沒有發現任何陪葬品,因此無法斷定墓葬主人是誰。類似這樣的古墓在當地還保存不少,據文物局稱有很高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