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晚報記者 王皇
東西方向比南北更堵
住在濟南,是東西更堵還是南北更堵?這個問題很多市民都會不假思索地選擇東西向。“說濟南小吧,從高新區到西客站那真是不近。但是你說濟南大吧,從經十路到工業北路那又簡直太近了。”在濟南生活多年的市民張先生說,自己初來濟南時,覺得濟南很小,南北很快就能抵達,但是住久了卻發現,濟南真是不小,從東頭到西頭,耗時很長,也很堵。
高德地圖高德數據分析師房一多通過對濟南9月份早高峰7:00-9:00和晚高峰17:00-19:00的數據分析發現,濟南東西方向確實比南北方向更為擁堵,持續時間也更長。不過南北方向,順河高架和二環東路容易出現癱瘓狀態,和東西向擁堵程度不相上下。但除了這兩條路,還是東西方向堵得更久。濟南居住和工作相對集中的區域,東西跨度比南北跨度大。在百度地圖上測距,濟南東西繞城高速相距約29公里,二環南路和二環北路則相距約14公里。
早高峰往東比往西堵
“東西主干道早高峰西向東比東向西更堵。經七路早晚高峰車速相差20%以上。西向東方向早高峰更為擁堵,而東向西晚高峰相對擁堵。”房一多說,濟南西側居住人口較多,早晚高峰會形成潮汐式擁堵。
“濟南人有住東不住西的說法,印象中很多人都更喜歡住在東邊,但為什么往西還比往東堵?”市民劉女士說。
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教授張軍民說,住東不住西的說法比較早,濟南向東發展擴張得比較快。他認為,原先的西主要是老商埠區,東則是山大路一線。但現在濟南的城區范圍已經比二三十年前大很多。東邊一直到繞城高速都有了住宅區和寫字樓。城市往東、往西擴展,但老城區的教育和其他基礎設施配套仍有較大的優勢,對很多居住人群有很大的吸引力。
“全運會后,濟南城區東部發展得很快,包括濟南市政府東遷到龍奧大廈,還有一些學校也到了東邊,也有不少公司到了東邊。不論東邊還是西邊城市配套都好了很多,但居住的流動會比單位變換得慢。房子買了,就不大可能為了工作而換到就近的地方。而且很多好的學校都集中在老城區,所以很多人買房也愿意買到市中心。”張軍民說。
正在做濟南職住平衡課題的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副教授趙虎說,城市出現交通流偏向一個方向的潮汐車流情況比較普遍,所以不少城市都在研究居住地與工作地的平衡布局和交通協調。
“城市的發展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5年前的交通數據顯示,上班時間濟南車流是由外往里走的,隨著濟南城市規模擴大,居住和工作地都逐漸均衡,但車流人流規模都增多,雙向都擁堵。”趙虎說,城市規劃雖然也有平衡職住關系的考慮,但是就近上班仍然不好做到。“住房是市場化的,每個人買房的考慮都不同,工作并不是唯一的因素。”趙虎認為,解決職住分離的問題,還是要研究大運量的快速公交系統和軌道交通系統。
經七路比經十路更堵
東西向的主干道,哪條更堵?房一多分析師說,對比經十路、濼源大街-經七路、工業南路、解放路、旅游路這些東西主干道路,早高峰時,濼源大街-經七路和解放路更堵。
很多市民印象中,經十路的擁堵才是最厲害的,早高峰堵車時,雙向十車道常常瞬間成“停車場”。不過,房一多說,經七路的擁堵更甚,經七路沿線有趵突泉、黑虎泉等景區,還有多所學校,車流量大。經七路擁堵特點是早高峰高于晚高峰,每天嚴重擁堵超8小時。
山東大學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張汝華副教授分析,經十路的交通流并不會比經七路少,但經十路路面車道比經七路多,紅綠燈的間隔也比經七路長。經十路作為東西主動脈,也是快速通道,交通承受力比經七路更強。
張軍民教授認為,濟南的路網結構主干道多,分流的支路較少。這會讓不少車流都要匯聚到主干道才能東西通達。“老商埠區的路網就比較密,各條經緯路之間相隔較近,對內部交通分流有很好的作用,但是東邊則比較依賴主干道。”張軍民說。
受東西向影響北向南更堵
南北道路又是什么情況呢?房一多介紹,南北方向,山大路、歷山路、二環東路、順河高架、緯六路,北向南最為擁堵。順河街-玉函路-英雄山路一線,北向南更為擁堵,主要擁堵段在北園立交橋-六里山路,其中經七路交叉口和玉函立交橋附近最為擁堵,六里山以南和北園立交以北擁堵情況并不嚴重。
濼文路-青年東路-舜耕路一線,主要擁堵點在馬鞍山路路口,擁堵段是濼源大街-濟大路,早高峰時,濟南大學、文化西路附近北向南比較擁堵,晚高峰濟大路至經十路南向北比較擁堵。
“和東西向的主干道相交的地方就容易堵,比如山大路、歷山路,早高峰的時候,從北往南拐往經十路的車就非常多。”張汝華說,南北向的擁堵還是會受到濟南東西向交通的影響,基本上是以東西向干道為界限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