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為養老,也為養家
江門鶴山古勞鎮,正 午,西江畔,“彩虹”肆虐一月有余,除了江邊倒伏的蘆葦和連片的野草,早已見不到臺風蹤跡。雖然已近深秋,江水退卻,但溫度依然不減,暖風卷著魚腥味撲面 而來。堤外的雜草中,仍是積水的沼澤地,深淺難測,穿著雨鞋的李寶群,只能義無反顧地往前走,她需要的,是被洪水帶到沿岸的干枯木材,這是家里未來一個月 煮飯燒水的柴火。
“彩虹”的威力顯而易見,家中種植的七分地蔬菜瓜果全部被淹沒在洪水中,水退后,顆粒無收,相當于損失了小孫子一 個月的幼兒園學費。李寶群身材瘦小,褐色的臉上滿是江風刮出的皺紋,斗笠下的臉上汗流滿面,這讓已68歲的她顯得比實際年齡要大。收集的柴火每一捆都有上 百斤,李寶群利索地捆綁,讓每捆的重量都接近平衡,再選一條結實的木頭做扁擔,顫悠悠地一擔一擔挑上大堤。干完超出她年紀可承受的體力活,接下來的是擦擦 汗,趕回村中為3歲的孫子做飯。
古房、古榕、古橋、古碼頭……鶴山古勞水鄉以其原汁原味的水鄉風情,被譽為珠三角最后的原始水鄉。 這里的農民生活畫面也是珠三角普通農民生活的典型。48年前,古勞鎮上升11隊南安社村20歲的李寶群認識了同村同齡的男青年李錫煊。“和他結婚是因為他 會培育桂花魚苗。”李寶群說,在當年,懂技術的男青年特別受女性歡迎。在接下來的10年里,夫妻倆一共生下四個女兒,他們也希望有一個兒子,但事與愿違。
上 世紀90年代初,丈夫李錫煊帶著她到5公里外的古勞鎮,成為江門鶴山市第一批農民工,李錫煊在工地做泥水工,李寶群打下手,靠賣苦力養活四個女兒,這一干 就干到四個女兒都長大成人。“兩人累死累活,每天收入不到50元,僅能維持全家的最基本生活。”2012年,夫妻二人回到南安社村準備安享晚年,不想又飛 來橫禍,二女婿因病去世,留下兩個未成年的孩子。
離古勞20公里的佛山高明區三洲上良村,是珠江三角洲的發達地區,比李寶群大15 歲的杜六妹在屋外砍柴火,地上堆滿雜亂的樹枝。正逢觀音誕,四處傳來鞭炮聲,杜六妹顧不了這些,83歲的她已花了6天時間準備柴火,要為接下來的降溫天氣 做準備,以省下每罐80元的煤氣錢。
她有三女一子,在農村,多子女的家庭不算稀奇。上良村緊靠高明區城市中心,他們夫妻家族世世代代都是農民,完全靠土地吃飯,杜六妹常年負責種植自家的4畝水稻。
種植水稻入不敷出,丈夫趙有諾在世時打些散工補貼家用,大多是幫村民的魚塘收魚,這份不固定的工作,每次可為家庭帶來30- 40元的收入。為了增加收入,夫妻兩人還在農閑時種了3畝多西瓜,經常可在公路邊見到夫妻倆擺賣的身影。
14年前,杜六妹的丈夫因肺病去世,她開始獨居生活,在上良村7號,老人照顧兒子的一兒一女,直到把他們撫養成人。
上良村村委書記趙仲均是杜六妹的鄰居,在農村人眼中是地地道道的“公家人”,1995年他從村委書記位置退下來,那時,一家人的日子也算圓圓滿滿。
厄 運發生在10年前。2005年,妻子趙麗宵忙完一天農活,吃完晚飯,坐在自家門外注視遠處的稻田。趙仲均說:“她告訴我想睡覺,不一會就歪倒在大門外。” 他趕緊叫來村中的土醫生,用了很多方法可就是無法喚醒,第二天送到佛山市中醫院,才發現是中風,經過搶救,雖無生命危險,但還是導致左半身偏癱,后半生只 能在床上度過。
這以后,上天沒有眷顧趙仲均,兒子趙建文在村中讀了6年級就患上強直性脊柱炎,背脊越來越駝,之后出現股骨頭壞死,無法繼續讀書,在家休養沒多久,開始出現間歇性精神病,并且伴有暴力傾向。
3年前,趙仲均的腰也開始直不起來,今年剛滿75歲,走路時,臉部與地面平行。如今,趙仲均一家完全沒有勞動能力,全靠養老保險和政府救助生活。
據 新華社報道,截至201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萬人,占總人口的15 。5%。其中,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有2400萬,低收入貧困 老人2300萬。以我國目前每年有3%的人口進入老年人行列計算,老齡化高峰將在10- 20年后來臨。到本世紀中葉,每3個中國人中就會有1位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