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贍養功能逐步弱化
83歲的杜六妹幫兒子養大兩個孩子,一個人獨居上良村老屋,四個子女全在外打工,由于工作繁忙,每周只有最小的孫子來看她。
按 照高明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新規,她每月可領取580多元的養老保險費,即便這樣,她還是不得不異常節儉,由于沒有土地,為讓自己的“退休”生活過得更 好點,杜六妹在老屋四周開辟了菜地,種植四季菜蔬,保證一年的飲食需求,但這遠遠不夠,有時她還瞞著子女,偷偷跑去幫種菜的外省人分揀菜苗攢點零花錢。
獨 居的杜六妹極少吃肉,基本上不買,因為距市場有3公里路程,走這么遠的路程對于她這個年齡來說難度很大。高血壓、冠心病一直伴隨她的老年生活,分揀菜苗的 工作如今也已無法堅持。她每天只吃一次降血壓藥,每月費用20元。杜六妹感到十分孤獨,每天陪伴她的就是賴以為生的蔬菜苗。
在廣 東,一些農村高齡空巢老人,受子女外出務工、家庭收入拮據等影響,年老反而需要自養,高齡仍干著沉重的農活,“老無所養”問題突出。隨著農村“空心化”加 劇,傳統的“養兒防老”、農村互助養老受到沖擊。南都記者在廣東走訪發現,隨著農村大量勞動力外流,傳統的“養兒防老”作用受到沖擊,家庭贍養功能也逐步 弱化。
由于所處地區政策與法規的差異,68歲的李寶群夫婦生活最為艱難。每月幾百元的最低生活標準,對沒什么積蓄的李寶群老夫妻來 說,簡直杯水車薪。兩個已年近七旬的老人不得不每天起早貪黑,風雨無阻地靠年輕時學來的手藝———養殖桂花魚苗販賣,一年賺取40 0 0多元以維持家 用。因為要負責孫子每月500元的幼兒園學費,李寶群不得不在村中找一些邊角的自留地種蔬菜、蔥蒜,凌晨運到鶴山周邊市場販賣。
當 整個社會還在糾結于延遲退休政策時,農村老人和高齡農民工卻無奈地“無法退休”。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發布的《2010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 主要數據報告》中顯示,社會養老保障 的 覆 蓋 率 ,城 鎮 達 到84.7%,每人月均退休金1527元;農村只有34 。6%,每人月均養老金僅 74元。農村老人和高齡農民工背負著沉重的擔子,掙錢不僅是為養老,也是為養家。
據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數據顯示,簽訂正 式勞動合同的農民工僅占38%,參與養老保險的僅占16.7%。因此,當許多老一代農民工為城市建設貢獻了一二十年后,突然發現原來沒有買過社保,無法在 城市退休,作為鶴山最早的一批進城打工的農民工,李寶群也從未享受到城市化的“成果”。
黃昏,趙仲均家顯得異常冷清,在上良村機耕路的盡頭,是一棟破舊的兩層小屋,屋外全是雜草,屋門緊閉,只有幾棵野外的雜藤可以探入,村民不與他們來往,他們也不與村中人往來,偶爾開門,都是伴隨兒子精神疾病發作的怒吼聲。
中午,趙仲均在家做了兩道葷菜,顫巍巍地端給兒子,吃過精神病藥物的趙建文行動不便,但對父親不滿,便對這副日漸衰老的軀體報以老拳,趙仲均不得不帶著傷推出三輪車,留下癱瘓在床的妻子,“服服帖帖”地帶兒子去大排檔打牙祭,滿足他的愿望。
佛山高明區義工協會每周派出義工為趙仲均家打掃衛生,但對于這樣的農村家庭,打掃衛生是遠遠不夠的。
今年5月,上海財經大學第7次“千村調查”項目組,發布《2014中國農村養老現狀國情報告》。調查顯示,目前54 。6%的農村老人還在從事職業性勞作,幾乎所有的老人都在從事一定程度的家庭勞作;1/3的農村老人需要護理,1/2的農村老人處在服藥狀態。
但 另一個不容樂觀的情況是,在采訪中,南都記者調查了眾多的被訪者,是否有進入養老院的意愿?在被訪者中,即使如全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趙仲均家庭,也拒絕 進入養老院。2014年,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婦女研究中心發起的“關愛農村空巢老人”主題調查顯示,九成受訪老人傾向居家養老,多數人對養老院有抵觸情 緒。受農村長久以來的文化氛圍和習慣的影響,老人出于“費用”“子女選擇”“養老院缺乏親情”及“名聲”等原因,都不約而同地不去養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