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本是豐收喜悅的時節,但是由于銷路不暢,山東各地出現農產品滯銷問題,農民們心急如焚。
聊城20萬公斤剁椒滯銷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報道,聊城農民李秀峰望著自家種植的100多畝剁椒,愁得吃不下,睡不著。現在辣椒每斤才三毛錢左右,摘一斤,雇工就得兩毛錢,連本都收不回來。再過幾天霜凍來臨,剁椒就會被凍壞,爛在地里。而過了小麥種植期,如果剁椒一直賣不出去,就只能忍痛毀掉辣椒田。如何幫助農民把剁椒盡快賣出去,成了廣平鄉上下最緊迫的事。
聊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平鄉駐村指導員梁耀升說,受經濟形勢影響,市場量沒有往年的那么大。今年鄉里種植辣椒400余畝,以目前的形勢每畝地還有一千斤左右,總量應該有40萬斤。
濱州陽信:芹菜銷售價格為什么相差四倍?
“西芹種植之鄉”的濱州陽信縣,今年芹菜同樣出現豐收卻賣菜難的情況,往年同期已經銷售一空的芹菜,到現在賣了還不到一半。
陽信縣商店鎮菜農王文勇的60畝芹菜長勢正喜人,可他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賣一斤賠一斤,還賠不著呢,太便宜了現在”,王文勇告訴記者,算起成本來一畝地最少得賠兩千來塊錢。
往年這個時候,地里的芹菜早就賣光了。可今年,聯系了好多經紀人和經銷商,可大家都不愿來。“馬上就冷了,芹菜再不出去就壞了,再就是小麥種不上,小麥產量也上不去了。”說起芹菜滯銷的原因,王文勇覺得是種芹菜的太多了。2013年芹菜收購價到了一塊三毛錢,高利益驅使下,許多農戶開始由種糧改種芹菜,他2014年種了20畝,今年也擴種到了60畝。可芹菜價格卻從2014年開始一路下滑,每斤從一塊三毛多一直到了今年的一毛多。
濱州市陽信縣農業局蔬菜站站長常雪梅介紹,今年縣里西芹種植面積八千畝左右,往年五六千畝左右。
老王的芹菜賣不出去,而鄰村恒生家庭農場卻是另一番景象。上百個工人正忙得熱火朝天。這些芹菜加工成凈菜后將被賣到深圳、廣州等南方城市的大超市里。
同是種芹菜,銷況為何兩重天?原來,恒盛家庭農場早在今年3月份就跟蔬菜經銷商簽訂了訂單,只要質量達標,經銷商按照每畝4500到5000元的價格回收。雖然行情不好,但比起許多散戶每畝只能賣1000多元的狀況,路海平覺得還算不錯。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陽信縣8000畝芹菜,目前賣了還不到一半,除了900畝是訂單的形式,大部分都像老王那樣以散戶的形式賣到蔬菜市場。在濱州市蔬菜辦工作人員看來,這一輪價格到了低谷,明年價格說不定又會上漲。雖說價格由市場決定,但要提高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傳統的散戶經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濱州市蔬菜生產辦公室副主任魏德軍認為,蔬菜生產一個是實行集約化、標準化,形成小規模的經營主體,比如家庭農場或者合作社,他們作為主體來生產,同時和一些大中型城市批發市場超市建立合作關系,根據他們對產品、品種、質量的要求來安排生產,達到蔬菜生產標準化,打造自己品牌,避免價格大起大落。他表示,電商也是下一步努力發展一個渠道,通過互聯網,通過多種新式消費渠道發展蔬菜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