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張輝
張輝作品《得禪圖》張輝作品《得禪圖》

進入專題:》》》》》》》》

  文/朱英謀

  畫家張輝的筆墨藝術常常流露出一種詩性的意境,這種屬于古拙與空靈的意境,內斂著畫家情緒的高蹈與安寧。當然,張輝對于藝術的觀照,始終沒有脫離他那種特有的迷惘的眼神,這造成了兩種筆墨效果:內在的安靜與外在的張力,這是一種境界。

  在藝術領域,任何一種美學意義上的創造,都可能擊碎現實的精美帷幔而表現出超越庸常的內涵,由此造就相應的美學空間。張輝的筆墨藝術主要追求兩個字,即“厚”和“透”的藝術神韻。我認為:深厚是中華文化的內核,靈透是中華智慧和靈性的精粹。浩浩蕩蕩的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黃天厚土、華物民風積淀了一個大大的“厚”字。這個厚字卻從不愚滯、迫塞、板結、堆堵,而是深深地浸淫著深邃的萬千靈性的氣脈。這樣“虛空蘊實”、“求白以黑”、“實里藏虛”,彌漫著藝術家內省式的睿智和心靈的光輝,在精神于智慧的玄哲中獲得人和自然的高度統一,這正是“渾厚化滋”、“純全內美”的“筆墨精神”。

  張輝與藝術、歷史、哲學、人文風俗等各科無不涉獵。曾潛心于八大山人、青藤、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等國畫大師作品的學習和研究,并自覺與西方藝術精華融匯,從生活中尋找靈感,于平靜淡泊中創作出極富個性的作品。他一直在追求一種詩性的路子,又極富激情地對待世間萬物,始終在用自己獨特的、清醒而迷惘的眼睛來感悟生命,因為迷惘而使作品帶來一種由來已久的朦朧美和激情涌動。因為清醒而使作品沉靜而雋永、極富古典美。這似乎是矛盾的,正是因為這些矛盾的效果才使得他的作品厚重空靈、氣韻清遠。應當說,張輝首先是位文人、詩人,他的筆墨才情首先得益于他的氣質和文學修養,作為文藝同行,我一直固執地認為:藝術家是有層次之分的,一個低級的藝術家追求的只是外在的筆墨游戲,他們往往注重筆墨的外在層次效果,充其量只是“匠人”而已。而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一定是精通史書、滿腹學問的人,他在用自己的學識和底蘊提升了藝術的格調,追求豐富的哲理意韻,揮發出一種平地驚雷的思辨精神,在這里,筆墨已從屬于意境,這是他的成功之處。

  應當說,張輝是位極富才氣、自我意識極強的人,他很早就悟到了“取眾家之法度為我所用,容中西精髓煉于一爐”的藝術規律,他開始摸索并突破了傳統繪畫模式,逐步形成了自己古拙空靈的藝術風格。這個時期他廣泛涉獵人物、花鳥、山水諸畫種,亦從歐洲印象畫派尋找契合之處,在二者的互相參悟中,印象派的“洋筆墨”對他以后的宿墨、焦墨、積墨等筆墨語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精益沉迷于筆墨功夫的演練,他迷戀于宋畫的“宋畫多晦冥,如行夜山,昏黑中層層深厚,運實于虛,無虛非實”(黃賓虹論宋畫),他迷戀清畫的“華貴清氣、艷而不俗、格調堂皇而美極致”(任伯年語),他悟到了“國畫創作貴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屬媚俗,不似則欺世”(齊白石語)。他尤其推崇“宋之畫家,俱于實處取氣,惟米元章于虛處取氣,虛中之實,節節有呼吸,有照應”的畫理。他把黃賓虹《古畫稿》中的這句話奉為藝術的極致,他一步一步地朝著藝術的圣地行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