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于提攜后人的前輩,愛較真的老頭兒

  胸懷博大、淡泊名利、提攜后人、不端架子,這是朋友、同事、和學生們對臧老的一致評價。

  一位歌唱家告訴記者, “臧老在音樂圈有那么大的名氣,但在接近后發現,他非常平易近人,沒有一點兒架子,記得是在2000年前后,因為要參加一場比賽,特邀請臧老寫一首歌曲,歌曲寫出來了,但是臧老卻分文不取。”

  喜歡作詞的山東省鄆城縣殘疾青年呂永清,也深情地回憶說:“記得臧老和我初次見面時,他那慈祥的笑容令我終生難忘;他說記得我的詞,喜歡我的詞是因為我寫的角度總和別人不同,總是一下子就能打動他,讓音樂的旋律自然而然地流出來,他囑咐我要保持這種風格寫下去;那時,他是名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而我僅僅是一個剛剛到文化館上班的農村殘疾青年,做夢都沒想到自己能得到臧東升老師的這般關愛。”

  心存善念,獎掖后人,在方方面面給晚輩創造機會,使臧老獲得了很多人的尊重。

  李唯也告訴記者,“有時與臧老合作作曲,他經常說,把你的名字署在前面,我有時跟臧老開玩笑,說要扛他的大旗,其實我心里更認為扛的是臧老的人品這桿大旗,扛的是他的作風這桿大旗。”

  “他是個守時、守信的人!”女兒臧蔓寧告訴記者,“接到創作任務,父親從不會拖沓,一定會在規定時間之前完成,經常的情況是,我回到家,看到爸爸端坐在書房的鋼琴前,鋼琴上放了幾支紅藍鉛筆,一邊彈琴一邊用筆在譜紙上修改;第二天,一沓寫好的譜紙就會整整齊齊擺放在桌子上,等著文工團的工作人員來拿。”也正因為如此,濟南軍區政治部前衛文工團流行一句話:“有緊急的創作任務,就找臧老”。

  在兒子臧博的眼中,“熱愛黨”是父親給他留下的最深印象,他告訴記者“父親經常跟我說,自己就是個寫曲子的普通軍人,沒有共產黨、沒有部隊就沒有他的今天;在住院期間,父親屢次叮囑我,不能向組織提要求,不能給組織添麻煩,別打擾別人,不要讓別人來探望;在2014年父親獲得第七屆山東省泰山文藝獎、藝術突出貢獻獎期間,相關部門要求提供獲獎證書,我把家里找了一個遍,原先有一櫥子的證書卻只找到零星的一兩張,我問父親,他笑著說搬了幾次家都丟掉了,那些都是身外之物;父親是為音樂而生,他就是個純粹的音樂人;他沒有留下過多的物質遺產,給我和姐姐留下的是他的品德,是他對黨、對國家、對部隊的熱愛和永恒的音樂旋律”。

  不汲汲于富貴,守著內心那份寧靜,臧東升用純粹的一生譜寫了文藝工作者的“擔當”二字。

  11月24日舉行的追悼會上,老戰友劉國政譜寫了追思詞《送別臧老》,從中我們或許能重溫這位樂壇老頑童的音容笑貌:“他一生的華彩都在音樂之中。在音樂的天堂里,他是一輪太陽,曾經意氣風發地冉冉升起,曾經激情萬丈地艷陽當空,曾經染就了天邊的五彩云霞……

  謝別天幕時,臧老是到很遠的地方釆風去了,天地之間留下了音樂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