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群眾、扎根軍營,采風路上不停步
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仡欔袄系囊簧?,他始終堅持腳踩堅實的大地。他每年都到基層采風,深入軍營、深入群眾、深入生活,他對軍裝、對土地愛得真摯、愛得持久。
“五彩云霞空中飄,天上飛來金絲鳥……”臧老最為人熟知、膾炙人口的歌曲《情深誼長》,創作于1962年,原系描寫紅軍長征途中著名的彝海結盟、十八勇士強渡大渡河的舞劇《紅流》中的第二幕插曲,后作為女聲獨唱入選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
為了創作《情深誼長》,當年剛二十出頭的臧東升和戰友們沿著當年紅軍走過的路,到西南地區的深山中彝族同胞生活區采風。那時,彝族火把節已經過去,創作人員失去了采風的良機,熱情好客的彝族群眾又為他們專門組織了一場盛大的火把舞,并讓他們欣賞了青年戀人之間傾訴愛情的口弦琴,彝族月琴手莎瑪烏茲更是演奏了許多動人的樂曲。受到少數民族地區鄉土風情的啟發,臧東升將采風中獲得的音樂素材巧妙地融入了《情深誼長》。
說起父親對作曲的癡迷,女兒臧蔓寧回憶起小時候的一幕?!鞍职譅恐业氖衷谠鹤永锷⒉?,有時會突發靈感,他低下頭,笑瞇瞇地對我說,‘女兒,爸爸給你哼個曲子,你聽聽’?!?/p>
1980年的一個清晨,臧老漫步在青島海濱,面對東方彩霞染紅的天際和海面,腦中突然涌起一段旋律,他立即譜寫出來,這便是后來電視音樂片《青島,青春的島》的曲子。
甜如甘霖的嫩江水滋潤了臧東升心中永不枯竭的音樂之泉,豐富的采風經歷讓這眼泉水流得更加充沛歡暢。多少年來,從偏僻艱苦的高山哨所到遠離海岸的伶仃小島,從荒無人煙的戈壁灘到路程遙遠的邊防線,從彝族同胞的生活區到陜北革命根據地,還有長山列島軍營、對越自衛反擊戰前線……哪里有戰士、有群眾,哪里便留下了臧老跋涉的腳印。
濟南軍區政治部前衛文工團的同事們如此評價他:“臧老創作的歌曲旋律優美動聽、自然流暢,猶如天籟之音,從人的胸臆中自然流淌出來,既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又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既有較高的藝術品位,又朗朗上口易于傳唱?!?/p>
2006年,濟南軍區為慶?!鞍艘弧苯ㄜ姽澏M織晚會,臧老欣然接受了為該晚會創作節目的邀請,年近七旬的臧老不顧身體的疾病,再次踏上了采風之路,連續十幾天,輾轉在河南省的多個連隊,老人沒說一個累字,給同行的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臧老一生藝術生涯中最后一次下部隊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