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霧霾天氣頻發,防霧霾口罩在熱銷的同時,也已成為許多人外出的必備品。然而記者發現,我國目前還沒有民用口罩質量標準,目前不少商家銷售的防霧霾口罩價格從幾元到三四十元不等,材質也包括了棉紗、活性炭等多種材料,而這些材料的防霧霾效果是否理想,則很難檢測界定。業內人士表示,防霧霾口罩還有待國家統一標準的出臺。
12月10日上午9時許,記者在濰坊市區勝利街路段看到,城市上空被霧霾所籠罩,盡管可見度方面不影響車輛通行,但空氣質量不好,不少市民出門時都戴上了五顏六色的口罩。“最近霧霾天氣經常發生,這種天氣出門對身體不好,因此我就買了副口罩戴,希望能管點用。”濰坊市民郝杰告訴記者,現在藥店里防PM2.5的口罩經常賣斷貨,自己跑了一圈,終于在一家大藥店找到了兩款。兩款口罩價格懸殊,分別為5元和35元,最終她選擇了35元的口罩。
近幾年隨著霧霾天氣的增多和人們防護意識的增強,防霾口罩成了熱銷品。同樣是在淘寶網上搜索“口罩”,2014年1月7日記者搜索時僅有15.93萬件商品,如今卻多達39.8萬件。這些口罩雖然類型不同,分為一次性醫用口罩、活性炭纖維防護口罩、化學防毒口罩等,但大都標注了“防PM2.5”、“PM2.5克星”、“防霧霾”等關鍵詞。其中一款售價19.6元的“防霧霾N95口罩”顯示的月成交記錄是近10萬件。
線下防霧霾口罩近期也非常熱銷。位于濰坊市勝利東街的一家民康醫藥內,防霧霾口罩供不應求,甚至一款價格高達38元的口罩,銷售也非常火爆。
對于近幾年市民對防霧霾口罩態度的轉變,山東愛達醫用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洪濤感觸頗深。他的公司長期從事現代化醫療器械生產,從2013年開始進入“PM2.5口罩”領域。“銷售量每年10%以上增幅,尤其是11月份后進入旺季,一直持續到來年3月份。”劉洪濤說,不僅市民購買,甚至一些企事業單位也對員工的健康防護越來越重視,爭相購買,公司曾先后接到國家科技部、國家基金委、上海科委、復旦大學、山東大學等單位訂單,每次都是上萬只大批采購,今年4月份,上海市交警部門采購了30萬只警用防霧霾口罩。7月份,北京滴滴打車又訂購了36萬只口罩做為禮品,為打車用戶送去健康福利。“我們的警用防霧霾口罩已經在公安部備案,成為公安部指定口罩供應商,適合執勤交警工作之用。”劉洪濤說。
火爆的市場背后,記者卻在調查中發現,標注“防PM2.5”的口罩,大都沒有國內權威部門的認證。
“專門的醫用口罩或工業口罩,國家都有相應標準,但是還沒有制定針對民用口罩的質量標準。”濰坊市政協常委、濰坊市環保協會副會長張文軍告訴記者,市面上的口罩執行標準不一,往往都是參照其他產品標準。有的執行GB2626-2006《呼吸防護用品-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這屬于勞動防護類產品標準;有的執行GB19083-2010《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和YY0469-2011《醫用外科口罩》,這屬于醫用防護產品標準。而防霾口罩應該是民用產品,由于使用環境不同、防護的主要對象不同,現有的任何一個標準都不能完全適用。
采訪中劉洪濤也坦言,我國確實還沒出臺關于防霧霾口罩或防PM2.5口罩的相關標準。雖然沒有統一標準,但公司卻率先制定了“PM2.5過濾口罩”的企業標準,并且經過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備案,擁有“實際大氣PM2.5防護口罩效果評價技術”專利技術。
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建民教授是愛達“PM2.5口罩”的主要研發者。10年前,他就已經預料到我國可能會有需要PM2.5口罩的那一天,但沒想到來得這么快。
陳建民告訴記者,別看只是一個小小的口罩,團隊卻付出了大量心血。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愛達PM2.5口罩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對PM2.5進行過濾,首先是孔徑阻隔,就像普通口罩一樣對物質進行機械格擋。其次是靜電阻隔。所以說,口罩的厚薄并不是關鍵,而如何起到阻隔效果才是制勝的把握。尋找甚至創造一種合適的復合材料其實是最難的事情。據了解,在研發的一年半的時間里,僅僅為口罩尋找一種適合的材料,陳建民所帶領的團隊就做過幾萬次試驗,他們常常為零點零幾丹尼爾這樣極小的差別費盡腦筋。
陳建民介紹,目前的口罩市場,普通棉布、紗布口罩防護空氣中的顆粒物效果最差,只能依靠機械阻擋作用對空氣中懸浮的粉塵顆粒進行攔截,有防塵作用,但直徑小于5微米的顆粒物是阻擋不住的,更何況是僅有頭發絲的十分之一大小的2.5微米的顆粒物;普通醫用一次性口罩,對粉末細菌起作用,可以阻擋直徑大于4微米的顆粒,對微細粉塵阻擋效果有限;時下比較常見的活性炭口罩,其主要功能是吸附異味,用活性炭防PM2.5并無針對性;目前市面上質量最好的是美國N95標準防塵口罩,但這類口罩不容易買到正品,加之密閉性強,可能會造成人體缺氧、呼吸困難等問題,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小孩子、老年人或體質較弱的人佩戴需謹慎。
在國家尚未出臺防霧霾口罩統一標準的前提下。劉洪濤提醒市民,購買口罩時,要注意包裝上有無“QS”標志、執行標準,是否是正規定公司生產的,最好是有權威部門出具的相關檢測報告,或其他證明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