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在“北跨”上又有了大動作!記者昨日獲悉,濟南市日前已通過黃河新區范圍劃定及總體方案,規劃總面積為800平方公里,其中北岸500平方公里,南岸300平方公里,并確定將黃河新區建成黃河下游經濟帶核心先導區。目前濟南已成立申報工作領導小組,并全面啟動國家級新區申報工作。
將沿黃河進行帶狀建設 徹底把黃河變為“內河”
早在今年9月份濟南市政協十三屆二十一次常委會議上,政協委員圍繞科學編制濟南市“十三五”規劃(2016-2020)上便積極提出建設國家級新區的建議。其中,濟南市政協常委、濟南社科院副院長馬黎明在大會發言中指出,濟南缺乏一個能與國家戰略對接的優質發展空間,建議積極爭取打造國家級經濟新區。
對此,濟南市委常委、副市長蘇樹偉在作關于“十三五”規劃有關情況的報告時透露,申報國家級新區,濟南正在策劃和籌備,向黃河北要空間,變黃河為城市內河,城市發展由大明湖時代向黃河時代過渡。這是濟南首次提出要打造黃河新區的概念。
記者了解到,去年以來,為統籌加強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國務院批復國家級新區的速度明顯加快,當年即批復5個。今年以來,又批復長沙湘江、南京江北、福建福州和云南滇中4個新區,近期還有部分新區有望批復。為抓住這個發展機會,濟南市則擬以生態文明和黃河流域經濟帶先行示范為主題,建設橫跨黃河兩岸的濟南黃河新區。
按照國家發改委相關規定,我國東部地區擬設立的國家級新區初期土地規模原則上應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內。而根據這一標準,濟南市按照統籌黃河兩岸開發的原則,確定黃河新區規劃總面積為800平方公里,其中北岸500平方公里,南岸300平方公里。
在戰略定位上,濟南確定黃河新區將沿黃河兩岸進行帶狀建設,確定將黃河新區建設成黃河下游經濟帶核心先導區,以此來統籌黃河兩岸開發建設,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產城融合發展。通過黃河新區的建設,徹底將黃河變為濟南的內河。
濟陽劃入黃河新區范圍 布局“一軸雙核五片區”
受南有山區、北鄰黃河地理環境的限制,濟南長期呈現出帶狀發展的格局。不過,在濟南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的規劃上,早在2002年便提出了“北跨”的戰略,但因黃河長期難跨,而導致“北跨”戰略一直進展緩慢。例如在2012年濟南市印發的《推進北跨戰略議案辦理工作方案》中便提出,推進北跨戰略議案辦理期限為2012年至2016年,而轉眼即將到2016年,各種“北跨”項目卻難以敲定落地。
不過,隨著今年濟南市圍繞濟北新城核心區建設,北跨也將有多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使得北跨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而國家級黃河新區一旦確定并獲批復,多年來的北跨戰略也必將跨過黃河而成現實。
根據方案中提出的黃河新區的發展路徑,濟南黃河新區將建成生態經濟示范區、改革創新示范區、新型城鎮化示范區三個示范區。在功能布局上確定為“一軸雙核五片區”。
其中“一軸”即沿黃生態綠軸,確定以黃河和鵲山水庫為核心,大力開展環湖、沿河水生態屏障建設,構建黃河新區的生態綠軸。而“雙核”則指產城融合示范區、臨空經濟區兩個核心發展區。通過建設這兩個核心發展區,來推進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規劃建設,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積極申報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加快構建臨空產業服務體系。
最值得注意的是,整個黃河新區將打造五大功能片區:以非遺園、鵲山龍湖、澄波湖等為載體,打造文化旅游功能區;以北湖、華山等片區為載體,打造商貿服務功能區;以槐蔭工業園、槐蔭工業科技園為載體,打造都市工業功能區; 以濟陽崔寨為主體,打造交通樞紐產業功能區;以濟北開發區為主體,打造濟北產城融合功能區。
據介紹,新區設立需由省級人民政府向國務院提出申請,濟南市將在進一步完善規劃方案后,加快完成黃河新區上報省政府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