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初衷
一次援助引發路人紛紛行善的觸動:
“不缺善心,缺領頭做善事的人”
作為高密志愿者協會會長,現年47歲的單政達表示,從發放手機、自行車的當日和后續反響來看,效果非常不錯。對這次創新之舉,他覺得比較滿意,至少能打90分。
單政達表示,實物獎勵志愿者,旨在全社會樹立“善有善報”的價值導向,增強志愿者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更多社會愛心人士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對于自掏腰包一事,單政達多次表示低調。據他自述,與志愿服務結緣以來,自己花銷已不下百萬。
單政達告訴記者,早些年自己曾經營一家海鮮酒店,隨后轉行做貿易,積攢下第一桶金。2008年一次偶然事件,改變了他此后的人生軌跡。
那會開著輛奧迪,閑著沒事就給人迎親接媳婦,一趟200塊錢紅包。”單政達介紹說,有次早晨迎親經過一家醫院門口時看到有人在跪地求助。臨近中午時,他和一起迎親的車友們聊起來,大家最后決定返程途中留意一下,如果還在那跪著,我們就把每人剛掙的200元紅包給他,如果走了,那就拉倒。”
再次經過醫院門口時,大老遠,單政達就覺得人應該還在。“還圍著不少人呢。”下車后發現,那人是因為家屬無錢治病,才跪地求助。
“那是第一次援手助人,給錢的時候自己都害羞,覺得大家都在圍觀,不好意思。”單政達回憶道,出乎意料的是,見單政達和車友們伸出援手,原來只是圍觀的眾人,也開始陸續有人掏錢相助。
這件事后,單政達感慨,其實每個人都不缺善心,而是缺少帶頭去做善事的那個人。此后,單政達還和車友、朋友們約定,以后再遇到有人受困,大家相互通告,約著一起開車去看看,“不管是錢,或是柴米油鹽,總之就是幫一把。”單政達也承認,最初的這種伸手相助,并沒有上升到道德或是精神高度,甚至某種程度上,還有一種發自心底的“顯擺”。
一段時間后,單政達發現加入到援手助人圈子里的朋友越來越多,2008年5月,他主導的高密市志愿者協會創建成立。眼下,經過七年發展,高密市志愿者協會已經從原來的十幾人,發展到成員五萬多人,設立包括教育、環保、交警、企業、社團等領域的40家資源型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