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 11省欲建自貿試驗區
在各地打造的開放平臺中,自貿區的申報建設又成為過半數省份的重中之重。《經濟參考報》記者統計,在20個公布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的省份中,有11個都提及自由貿易試驗園區/港區的申報建設。
除上述浙江、黑龍江外,還有四川、陜西、貴州、甘肅、廣西、海南都提出爭取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山東提出要為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申建積累經驗、奠定基礎。
此外,江蘇、重慶十三五規劃建議稿中雖未提及自貿試驗區的建設,但據報道,兩地自貿區方案均已成型上報。
在已經掛牌半年多的第二批自貿試驗區團隊中,已發布十三五規劃建議稿的有福建和廣東兩省。福建提出加大自由貿易實驗區開放力度,擴大先進制造業、高端服務業領域對外開放,積極培育新型業態和功能。廣東提出高標準建設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在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國際貿易功能集成、口岸通關監管模式創新、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跨境人民幣業務、融資租賃等方面先行先試。
記者日前獲悉,第二批自貿區已經篩選出21項改革經驗,8個創新實踐案例,已經由商務部上報國務院,近期有望獲批并開始向全國適合的地區推廣。
記者還了解到,“武漢自貿區總體方案”已上報至國務院等待最終批復。與此同時,包括河南、陜西、四川在內的不少地方自貿區方案已經基本落停,靜待審批靴子落地。其中,武漢自貿區方案突出創新驅動和沿江開放特色,河南則突出綜合改革、國際物流分撥中心建設、探索事中事后監管創新。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白明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自貿區肩負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的重要使命。例如第二批自貿區就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一方面復制推廣上海自貿區的經驗,另一方面探索新的經驗。自貿區經驗的復制推廣有利于發揮自貿區的溢出效應,會對全國進一步開放、創新起到助推和引領作用。
在白明看來,內陸省份獲批第三批自貿區的可能性很大,除此之外,包括東北地區、沿邊地區也都具有可以推廣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