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稼祥的遠見卓識使毛澤東下決心定都北平

  1949年1月,東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長王稼祥赴西柏坡參加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并去看望了毛澤東。交談中毛澤東說:“我們很快要取得全國的勝利了,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我們的政府定都在何處?”毛澤東接著又說:“歷史上,歷朝歷代不是定都在西安,就是開封,要不就是南京、北平。我們的首都定在哪里合適?中央雖有個考慮,但還沒有最后的答案。”

  “這是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王稼祥的神情一下子變得嚴肅起來。實際上,他也曾考慮過這個問題。他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侃侃而談:“依我看,現在國民黨政府的首都南京,雖然自稱虎踞龍盤,地理險要,但只要翻開歷史就會知道,凡建都金陵王朝,包括國民黨政府都是短命的。這樣講,帶有歷史宿命論的色彩,我們當然不相信這一套。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南京離東南沿海太近,從當前的國際形勢來看,這是一個很大缺陷,我們定都最好不選在南京。”

  王稼祥接著說:“再看西安,它的缺陷是太偏西,現在中國的疆域不是秦漢隋唐時代了,那時長城就是邊境線,現在長城橫臥于中國的腹地。因此西安在地理位置上已不再具有中心的特點。這樣一來,選西安為都也不合適。”

  毛澤東表示贊同。王稼祥再論:“黃河沿岸的開封、洛陽等古都因中原經濟落后,而且這種局面不是短期內所能改觀的,加之交通以及黃河的水患等問題,也失去了作為京都的地位。”

  毛澤東一笑相應地問道:“那么,哪里可以定都呢?”王稼祥沉穩地説:“我認為我國首都最理想的地點應選在北平。北平位于沿海地區,屬于經濟發達圈內,而且扼守連結東北與關內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謂今日中國的命脈之所在。同時,它又鄰近蘇聯和蒙古,無戰爭之憂,雖然離海較近,但渤海是中國內海,有遼寧、山東兩個半島拱衛,從戰略上看也比較安全,一旦國際上有事,不至立即使京師震動。此外,北平是明清兩代的帝都,從人民群眾的心理上也樂于接受。考慮到這些有利條件,我認為首都應定在北平。”

  毛澤東聽了如此痛快淋漓的意見后甚感欣慰,連聲稱:“有道理,有道理。”毛澤東一邊笑著,一邊說:“稼祥,你的分析正合我意。看來,我們的首都就定在北平。蔣介石的國都在南京,他的基礎是江浙資本家。我們要把國都建在北平,我們也要在北平找到我們的基礎,這就是工人階級和廣大的勞動群眾。”顯然,王稼祥的遠見卓識使毛澤東最終下定了定都北平的決心。

  3月中旬,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領導機關從西柏坡遷往北平。

  9月21日至30日,在北平召開了新中國的第一次盛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會議討論審議了關于擬定國都的意見后,開始表決,全體代表一致舉手通過,確定新中國的首都設在北平,并自當天起正式將北平改為北京。(原載于《福建黨史月刊》)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