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治理霧霾的問題上,我們已經越來越急切。懸浮在空氣中的顆粒物和化學物質,不僅影響著我們的幸福感,更直接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治霾,有我們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更有我們每個人可為之努力的現實路徑。也曾被霧霾困擾的歐美發達國家,早已為此趟出了一條路。
更清潔的能源,更綠色的生活方式,當環境成為像吃飯喝水一樣的生存必需品,從政府到每一個個體,也值得為此付出更多。
本報記者 劉德峰
1。數據說:污染物排放量超環境容量10倍多
單純從數據來看,2015年的霾情會顯得愈發讓人難以理解。1-11月,濟南空氣中四項主要污染物的平均濃度,整體是在改善的。其中,PM2 。5同比惡化的,只有5、7、10、11四個月。
放眼整個山東,除2、10月份外,全省PM10濃度同比都在改善,11個月中也只有10月份的PM2 。5平均濃度出現了惡化。
濟南11個月的藍天白云天數同比共增加16天,全省藍天白云天數平均同比共增加23.6天。山東省環保廳大氣處處長肖紅表示,濟南與全省在空氣污染物平均濃度上整體在改善。
可為何市民們卻感覺不到?問題其實出在污染物排放總量與環境容量的落差上。
數據顯示,山東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遠超全省環境容量的十余倍甚至數十倍之多,其中就包含既是空氣主要污染物、又可在空氣中轉化為細顆粒物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