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權先生
省城東部的交通擁堵,與路網結構不合理、“斷頭路”太多有著密切關系。如今修路多是原地拓寬或者改造,而真正打通“斷頭路”的工程非常鮮見。
像在和平路、文化東路、經十路之間,山師東路、歷山東路都是南北向的分流支路,但這兩條路都是斷頭路,以山師東路為例,如果能打通到解放路,則會有效緩解歷山路交通。省城支路的密度本來就低,而很多支路又成為“斷頭路”,在跨區域間缺乏系統性連接,形不成完善的網絡。
網友“黃包車”
濟南路堵,路網結構不合理是一大“堵因”。東西向只有經十路、工業南和工業北,東城南北向則靠奧體中路和二環東路還有歷山路。
此外,還有很多小的不合理之處。比如,北園高架這條城市快速路與緯六路這條城市主干路不銜接;高架路不少下口與紅綠燈路口靠得太近;燕山立交以東為寬車道,以西卻驟變為窄車道,容易造成“瓶頸”效應……這些“堵點”一般是因設計考慮不周造成的,對此,相關部門應該認真分析、科學論證,盡量整改和優化。
市民路先生
我住在陽光舜城,每天出門從小區里就開始堵,高峰時能堵到金三杯酒店那里,半個小時到不了轉盤。陽光舜城建筑面積5.1萬平方米,入住人口數萬人,通往外界唯一的進出口只有舜世路一條。多年來,市民和媒體曾經對陽光舜城居民出行難的問題多次進行報道,呼吁打通陽光舜城西側的斷頭路。呼吁了將近10年,去年終于開工了,但最終還是在即將連接舜耕路的位置剩下了300多米,到現在都沒能通開。
我之前看到一種說法,按照2012年出臺的我市城市交通綜合整治三年計劃,3年內打通市區70多條斷頭路。結果到現在僅完成了三分之一左右。可以想象,道路本身修建起來不難,難點在于拆遷等問題。但卡在哪里就應趕緊解決,按照“十年修不通一條斷頭路”的節奏,這堵啥時候能治好?
提供方便的替代方式是治堵前提
自2012年濟南啟動“三年治堵工程”以來,從路網優化到停車治理,從智能交通到政策導引,我市使用了不少辦法。其中,發展公共交通是最重要的辦法之一。為此,相關部門做了很多工作,但目前仍無法達到百姓預期。
市民韓繼聯
我家住鋼城新苑,每周我都會去一兩次位于西客站旁的群眾藝術館。每次去如果坐公交需要倒3次車,花費時間約兩個半小時,而自駕只需一小時左右。我考察過,從火車站到火車東站的距離大概3.6公里,而且二者在一條直線上。如果K156路公交車能夠從經一路向東到明湖西路的方向延長3站,就能讓乘客減少一次換乘。
其實許多私家車主不愿意開車上班,但由于高峰期乘公交車人太多或需倒車,只能選擇自駕出行。公共交通車輛數量和站點雖然近年來不斷增加優化,但離乘客需求還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