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妮的筆記已經寫了30多本,她的堅強、樂觀感染了很多人。齊魯壹點記者 趙金陽攝李桂妮的筆記已經寫了30多本,她的堅強、樂觀感染了很多人。齊魯壹點記者 趙金陽攝

  一位母親疼愛孩子的方式有千萬種,卻沒有一種稱量母愛的標準。而在萊陽市譚格莊鎮大水岔村,我們卻從一位殘疾媽媽身上找到了計量母愛的單位——那是300萬字的母愛。

  這位媽媽叫李桂妮,幼時罹患風濕性關節炎,自此癱瘓在床,卻在生命不斷倒數的時刻,為女兒寫下了30大本、300余萬字的成長筆記。那里面,有愛情的甜蜜與婚姻的困苦,有點滴生活體悟,更多的是一個母親對女兒的愛與勸勉。

李桂妮活動不便,上下炕需要丈夫和女兒幫忙。齊魯壹點記者 趙金陽攝李桂妮活動不便,上下炕需要丈夫和女兒幫忙。齊魯壹點記者 趙金陽攝

  “怕女兒找不到媽媽的一絲痕跡”

  萊陽市譚格莊鎮大水岔村一個普通的院落里,住著遠嫁到此的李桂妮一家。今年41歲的李桂妮自8歲患上風濕性關節炎,漸漸手腳佝僂、渾身癱瘓。

  在這間僅夠為這一家人遮風擋雨的平房里,每天下午,李桂妮都會堅持做一件事:寫留給女兒的筆記。

  那往往是這樣一幕:丈夫勾過她向兩側外翻、萎縮的枯枝一般的雙腿,再把她抱到輪椅上,推到寫字臺邊。李桂妮用右手扭曲腫脹的大拇指和食指夾住筆,筆尖用剩下的手指抵住,就可以寫字了。

  那是2006年,生完女兒的李桂妮,因為一次病危,萌生了給女兒寫一本筆記的念頭:“不知什么時候就走了,害怕女兒找不到媽媽的一絲痕跡。”

  “小暖,我親愛的寶貝……”在每一篇筆記的開頭,李桂妮都在筆下輕喚著女兒的名字。

  “媽媽又一次呼吸困難,雖然天很冷,凍得我拿不住筆,但媽媽還是提起筆給你寫下心里想說的話……”

  “昨天是大年初一……我親愛的女兒,今天你穿上新衣服真漂亮。”

  “孩子,媽媽知道,咱家的房子與別人家比,不算太好,可是媽媽有生以來從不與那些比我富有的人比,總喜歡把今天的日子與昨天去比較……”

  “孩子,你從小一定要學會尊敬老人,尊重長輩,不管長輩對我們如何,要做一個‘人’……”

  李桂妮的筆記,每一篇都與女兒有關,小到批評女兒用手抓菜,大到為人處事的道理。為了讓女兒更好地體會,她還時常挑一些有針對性的筆記讀給女兒聽:“心的鏈接才是人,單獨的一撇一捺,那只是樹杈,光在書本上學習知識,不在生活中感悟如何做人,擁有再高的學識又有什么用呢?”

  十年來,這本寫給女兒的筆記已經積累了30大本,300余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