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治年間的石碑竟拿來砌墻?”7日,有市民反映,在濟南市歷下區將軍廟街附近有塊順治年間的古碑被嵌在街巷的墻上,字跡經日曬雨淋已不可辨識,希望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
7日下午,記者來到將軍廟街天主教堂以西與啟明街交會處,在高都司巷1號墻上找到了這塊幾百歲“高齡”的古碑。記者看到這塊石碑直接砌到了墻體內,整塊石碑高約1.6米,寬約半米左右。記者看到石碑上的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記者仔細辨識,隱約能看到能看到“忠義”、“三國”、“順治十六年”等字樣。據市民反映,該碑應該是順治年間記載重修關帝廟所立的石碑,“距離現在已經350年以上,應該有些文物價值,希望能夠得到保護。”
一位年過八旬的老人向記者表示,自她嫁到該處,這塊碑就立在附近。“文化大革命期間,全國上下破四舊,就把這些石碑運來砌墻了。”該老人還回憶,當時關帝廟內有不少石碑都被毀了,“之前有人也從石碑上拓過字,由于年頭很久,現在石碑上的字跡也模糊不清了。”
根據此前的相關媒體報道,清順治七年(1650年),西班牙傳教士嘉伯在濟南將軍廟街創建了濟南最早的天主教堂,時稱洋教堂。為匡扶正統,當時人們便集資在洋教堂四角各修建關帝廟一座。而這塊順治十六年所立的石碑,記載了當時關帝廟修建的內容。這塊石碑應該就是目前發現的這塊石碑。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曾考證,石碑原位就應在此處,石碑附近當年應是在洋教堂西北角所建的關帝廟。7日下午,記者向歷下區文化局反映此事,相關負責人表示,“會立即安排相關工作人員到現場,并勘察文物的價值。”
(齊魯壹點記者 蔣龍龍 實習生 田麗怡 陳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