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濟南人幾乎每天都會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擁堵,可是濟南為啥這么堵呢?7日,記者從濟南市規劃局獲悉,濟南的擁堵除了占道停車等原因,更深層的是因為濟南的支路偏少、密度低導致貫穿性不足,微循環不暢,交通過于集中在主干道。

  規劃很美好:

  快速、主干、次干加支路,路網結構合理

  在濟南的路網規劃中,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路網結構比較合理。

  其中,濟南周邊一圈高速路形成“一環”,形成中心城區的“保護殼”。向外發散出11條高速路,通達11個方向,向省內外城市輻射。在城市內部還規劃了“四橫六縱”的中心城快速路網——有二環南路、北園高架等4條東西路,以及二環西路、二環東路等6條南北路。有了快速路網,就可解決跨區長距離交通。

  在濟南的市區,規劃確定帶狀網格型路網,道路總長度超過4000公里,道路平均密度達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積率16%以上,實現城市脈絡通達、均衡發展。

濟南的快速路網已經四通八達。濟南的快速路網已經四通八達。

  老城區和城市新區的道路規劃也各有特色。其中,商埠區規整小尺度路網和古城區人性化尺度的街巷肌理,體現了泉城的歷史傳承和人文特色,必須加以整體性保護。以此為基礎,濟南市規劃部門梳理優化街巷道路,使得老城區路網密度達到12公里/平方公里。

  據濟南市規劃局工作人員介紹,在城市新區,濟南也將創建密集街道網絡,通過以人為本的交通設計,強調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以減少對小汽車的依賴。例如,在CBD內部,BRT和地鐵線路等公共交通組合在一起,任何一個點都可在3-5分鐘內到達公共交通的站點。

  現實有些骨感:

  次干、支路現狀還不到規劃路網的一半

  近年來濟南的修路一直在進行,目前已經建成快速路55公里,二環東路南延、二環西路南延、二環南路東延以及工業北路高架陸續開工,濟南快速路骨架基本形成,這讓濟南中長距離交通條件有所提升。

  雖然濟南的道路擁堵,但是濟南的主干路其實并不少。記者從濟南市規劃局了解到,目前濟南已經建成主干路617公里,路網密度已超過標準高限,道路長度、質量都顯著增加。

  但是,只靠主干路并不能完全緩解交通擁堵。據濟南市規劃局工作人員介紹,由于各種原因,次干路、支路建設跟不上交通出行需要,現狀路網總長約1880公里,距離規劃的4000公里差一倍還多。道路面積率11.06%,路網密度約4.83公里/平方公里(其中快速路和主干路1.7,次干路1.0,支路2.1)。和國內外城市對比來看,濟南路網密度低,距離國內外先進城市有較大差距。

  此外,路邊停車、市場占道嚴重,極大影響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而道路寬,間距大又造成行人過街困難,亂穿馬路現象嚴重,并與機動車相互干擾。

  目標:

  未來五年力爭建設

  次干路支路180公里

  找到了癥結,解決問題也就有了途徑。據濟南市規劃局工作人員介紹,今后濟南道路網建設重點不再僅僅是快速路、主干路,而要向次干路、支路建設傾斜。力爭“十三五”期間建設180公里次干路、支路,增加路網密度,分流干路交通,均衡交通流,緩解干路交通擁堵。

  路網加密的好處目前已經能夠由數據表現出來。濟南市規劃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在一定區域內,當路網密度由4公里/平方公里增加到8公里/平方公里時,干路交通流量將下降約20%。

  除了道路的建設外,也可通過深挖現有的道路資源來緩解交通擁堵,如通過清除占道停車,整頓馬路市場,打通街巷道路,來提高路網密度,均衡路網流量。

  濟南市規劃局工作人員表示,在向老城區要道路資源的時候,可以在尊重歷史和現狀的基礎上,加密支路,打通瓶頸路,沿鐵路、河道、山體、高壓線修建道路,完善道路系統。

  新城區更是得打好基礎,以CBD為例,將在此打造小尺度街區、細密路網,道路網密度達到9-13公里/平方公里,使路網系統具有高連通性、高可達性和高滲透性。

  (齊魯壹點記者 劉雅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