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意義
可減少霧霾影響
在大氣環境形勢嚴峻的當下,霧霾治理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今年2月19日,北京市規劃委發布消息稱,為解決霧霾圍城的問題,計劃打開5條寬度500米以上的一級通風廊道,并形成10多條寬度達到80米以上的二級通風廊道,形成一套完整的通風廊道網絡系統。這一做法很快引發關注,爭議隨之而來,打造城市風道“借風驅霾”究竟有何功效?
記者從濟南市環境研究院了解到,城市風道這一概念最早由德國人提出,目的是改善局部的小氣候,解決熱島效應。“根據一些城市的做法,利用風道氣流的流動特性,可緩解城區的‘熱島效應’,還可緩解空氣污染狀況。”
馬召坤表示,對于城市風道的作用,業內專家大多認為,中心城區通風廊道網絡的形成對改善微氣候有效。通風廊道系統構建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城市密集區的風熱環境,緩解中心城區的熱島效應。至于城市風道能形成多大的通風效果,則需要縝密的科學研究。此外,城市風道可為城市建設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限制城市空間無序擴展。城市風道能保留一個城市的綠地、水面等,保留安全的綠色空間和生態格局。
那么,城市風道對治理霧霾是否有效?馬召坤表示,在污染排放不減、氣象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單靠通風廊道不能解決霧霾問題。重污染過程的無風靜穩狀態、主要城市的源解析結果(霧霾主要來源于燃煤和機動車帶來的污染,且存在區域污染影響)等表明,治理大氣污染,根本還是要減少污染物排放。但城市風道對污染物擴散確實有一定的輔助作用,是減少霾污染的外部條件。風道的輔助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霧霾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