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魚死亡率能達到六七成
每月初一和十五都是放生集中的日子,“之前車輛能開進來的時候,一車拉兩三千斤魚很正常,嘩啦啦地放。”楊俊國說,大量放生之后,景區工作人員就會撈出大量死魚。
“不少魚的鱗被傷了,或者魚本身就奄奄一息,還有發白的魚根本不適應環境等。”蘇健說,這才是死魚的第一批,“大量的魚剛死時是沉底的,十幾天腐爛之后,才會漂起來。”蘇健說,從湖面打撈的死魚形態來看,絕大部分都是放生的魚。“死魚種類多是鯉魚和鯽魚,是市場上常見的大小。”
讓蘇健印象最深的是,去年4月份大明湖水面死魚泛濫。“當時泉水水位一直很低,大明湖水補充量很少,四月份的湖水顏色已經發黃,并且漂著白沫,特別是流動性差一些的小東湖區域。”
景區的工作人員粗略估計,每年放生魚類的死亡率能達到六七成。“整個園區每天都能撈100多斤的死魚,多的時候能有200多斤,一個月下來能有三千來斤。”蘇健說。
湖內大量死亡的魚類,給水面清潔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夏天撈上來的死魚有著強烈的腐爛味道,魚身都漲起來,拿網一撈就能斷開。頂著風飄過來的味道一般人真受不了。”蘇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