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化肥賣糧食,老農用上“云”

  狄宣增是濟寧市嘉祥縣狄家村的種地大戶,他的家庭農場有600多畝地。這幾年,他又多了一個頭銜:云農場的村站負責人。

  村里人買化肥,他都要推薦到云農場村站去看看,那里的肥料貨真價實,而且價格比市面上的便宜。每當有人到訪村站,他都會熟練地打開手機上的“云農場”APP幫村民下單,會用手機的農戶也能自己上網注冊、購買。

  而在以前,村里人都是開著農用車到鎮上買化肥,來回好幾十里地不說,還怕買到假貨。

  去年初,狄宣增拿出200畝地進行測土配肥“定制”問診。云農場的技術人員來采集土樣,經化驗后給出了“配方”:降低氮肥,增加鉀肥及鋅、鐵等微量元素。“檢測讓土地會說話,缺什么補什么。”專家告訴狄宣增,除了肥料定制,種子、農藥和農業設施也能個性化定制。

  農產品豐收了,賣得出去才有收益。有一年,狄宣增家60畝無花果大豐收,可由于缺少銷售渠道,果子賣不出去,有的直接爛在地里。現在借助云農場集團控股企業“豐收匯”,果農可以把銷售信息放到這個電商平臺上。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圣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云農場商城創始人王書平介紹說,云農場的商業模式是以用戶為中心,以科技為根本,以站點為基礎,以配肥為入口,以電商為手段,以服務為保障。

  “云農場的存在價值就在于,讓農場主種地輕松,買得便宜賣得好。”王書平說。

  “程序猿”加班,為ETC系統“續命”

  跑高速的司機都熟悉ETC,但很少有人知道,為了這幾分鐘的便利,有人不知加了多少個班。

  小韓是中創軟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員,他每天的工作是根據不同的客戶需求編寫程序,并與同事一起建起一個個能實現多種功能的信息系統,比如銀行用到的風險控制管理系統,還有大家常用的OA系統。

  2014年底,按照交通部安排,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14個省份的高速公路ETC全國聯網系統正式試運行。其中,河北、山東、江西等5省份總長度達2700公里的ETC系統,就是由小韓和同事共同完成的。

  “這玩意看上去不新鮮,其實是又一次重要升級。”小韓說,以前他們做出來的系統容量有限,“可能5年或10年后就沒法繼續用了。”為了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小韓和同事提出了“可持續”一項功能。

  所謂可持續,也就是他們做出的產品,可以在面對信息數據的膨脹時不斷擴容。“以蓋房子為例,之前是磚混結構,現在已經實現裝配式了。”小韓說。

  全國人大代表、中創軟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景新海說,IT市場規模越來越大,客戶需求越來越個性化,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固守原來的模式,必然被市場淘汰。”

  景新海說,他所理解的新動能,歸結起來就是市場驅動。“企業需要有直面市場的創新思維,利用現代技術,圍繞市場需求,才能不斷產生新的發展動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當前我國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新動能”隨之成為流行語。

  經濟發展要培育新動能,傳統行業轉型也需要新動能。與之相比,產能過剩、庫存過高的傳統產業就成了舊動能。固守原來的發展模式,而不面對已經升級的市場需求,也成了舊動能。

  到底該如何理解新動能?來自IT、傳統工業和農業等不同行業領域的代表委員,講述了發生在他們身邊的“新動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