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監管碼下的“失控”

  而目前仍然在全國范圍內追查的疫苗流向,也使2016年以來一直處于風口浪尖的電子監管碼再度站在了漩渦中心。

  “醫院系統對掃碼的事情一直是個真空,現在醫院的藥品銷售占整體國內市場的80%,但其實入庫時根本就不掃碼。”昨日,有不愿具名的疫苗行業從業者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始于2006年的藥品電子監管碼制度是通過藥品電子監管碼全流程覆蓋,實現藥品追溯信息化監管,在最小單位包裝(一瓶、一針、一片)上都有監管碼可以追蹤——在出現問題時第一時間追溯流向,盡快回收,最大程度地減少危害是這一制度最大的亮點。

  而這一制度也歷經數次法規更新逐漸擴大藥品覆蓋范圍。

  2015年1月,CFDA發布關于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全面實施藥品電子監管有關事宜的公告,要求2015年12月31日前,境內藥品制劑生產企業、進口藥品制藥廠商須全部入網,2016年1月1日后生產的藥品制劑應做到全部賦碼,自此,中國境內所有的藥品開始進入藥品電子監管碼系統。

  “如果產品使用單位嚴格執行產品可追溯體系(電子監管碼),就可以明確產品的來源是合法還是非法渠道,除非明知故犯。”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牛正乾20日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現階段疫苗的安全事件已經顯示,藥品監管碼制度并沒有被真正執行,所以才會造成到目前都無法追蹤到最終流向的狀況。

  2016年1月,湖南養天和大藥房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以“強推藥監碼違法”為由起訴食藥總局,其中也對這一現行制度的實際作用提出了質疑。

  養天和董事長李能此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曾表示,藥品監管目前還沒實現全鏈閉環,只是在工業、商業、零售三個環節進行了強制性監管,而最大流量的醫院暫不服從監管,無法形成更有價值的藥品全程監管。

  “現在真實的情況是,疫苗出了廠家或經營公司后,監管碼到疾控實際很難起作用。”20日,某知名疫苗企業相關負責人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CFDA的電子監管碼系統是封閉的,全國疾控系統(CDC)沒法讀取,導致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