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病種收費,別搞“一刀切”

  現在到醫院看病住院,每天都會收到收費單,有些市民不免想問,有些挺貴的藥雖然用了但是有沒有必要,醫院會不會安排了一些本不需要的治療項目?今后,醫院的收費方法也將進行改革,能夠避免市民的這種擔心。

  《方案》中提出,建立按病種付費為主,按人頭付費、按服務單元付費相結合的復合付費方式。鼓勵推行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方式。同時,綜合考慮醫療服務質量安全、基本醫療需求等因素制定臨床路徑,加快推進臨床路徑管理。

  按病種付費已經有了時間表,濟南將在今年年底同步擴大按病種付費的病種數和住院患者按病種付費的覆蓋面,實行按病種付費的病種不少于100個。

  其實早在2015年6月,省物價局、省衛計委、省人社廳曾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按病種收費改革的意見》提出,2016年起,全省所有縣級及參與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醫院實行按病種收費數量不得少于50個。

  近年來,我省各地都曾陸續推出按病種收費試點,不過申報的患者并不多,大部分試點最后都不了了之,“患者能否納入按單病種收費,需要綜合考慮患者年齡、自身健康狀況、病情嚴重程度等多個方面,即使是個小手術,對于20歲的患者和70歲的患者差別也很大,因此單純按病種收費可行性較低。”省城某三甲醫院普外科醫生告訴記者。

  同時,按病種收費也限制了醫院收入,醫院推行的積極性并不高,徐凌忠指出,如果把控不嚴,按病種收費可能會帶來醫生挑選病人的情況,甚至有些醫院或醫生為了節省費用不用好藥。同時,也會帶來更多醫療糾紛,“不同的病人情況不同,統一的臨床路徑管理,這種‘一刀切’的診療方式會不會帶來更多問題?”該醫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