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
商圈瞄上書店增加文化味兒
進駐各大城市Shopping Mall的書店,更像是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聚會交流場所而非傳統的書店,販賣的是一種生活美學。北京萬圣書園創始人劉蘇里認為,未來的書店應該是一個人們進行交流和溝通的公共空間。雖然身處商業綜合體中的這些書店還未起到社區公共空間的功能,但是不少書店已成為一道人文風景或體現城市氣質的載體。“眾多書店把不少精力放在相關文創產品上,咖啡、茶空間,文創展示,并無礙于其文化內涵,甚至還是吸引更多人群的有效手段。”從這輪書店的復興中可以發現,書店里到底賣什么氣質或者特色的書已經不是重點,重點是書店已經與商圈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入駐蘇州的誠品書店到底算不算書店也有爭議。劉蘇里說,誠品公司是一家商業房產開發公司,書店是為其商業房產增值和吸引人氣的手段,就像是一個聚攏人氣的招牌。
“品聚”在濟南的影響力逐漸提升后,恒隆廣場邀其入駐,以增加新的業態,增強商場的文化氣質,同時給予了房租等方面的優惠。據媒體報道,2014年濟南恒隆廣場進行了租戶調整,取代較傳統的奢侈消費類別,成為集藝術、餐飲、親子等于一體的綜合體。在租戶調整優化過程中,其租出率下跌6個基點,但零售額只下降2%。從中可以看出城市商業地產的清晰求生模式。
據一家書店負責人介紹,有些實體書店入駐商業地產的成本是象征性的,一些商業地產為了吸引大牌實體書店入駐,不惜給出一折租金,甚至有完全免費的傳聞。“實體書店成為城市ShoppingMall的新寵,其背后還是商業邏輯。在電商沖擊下,大型商場從傳統的純粹零售賣衣服,轉變為集餐廳、咖啡館、親子樂園、文化創意、高端影院、書店于一體的,倡導生活方式的集合體。品格高端的書店,也是吸引客流量的重要手段。”
本報記者師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