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西路和趵突泉南路路口,一名乞討者用雞毛撣子為等待紅燈的車輛“清理”灰塵在文化西路和趵突泉南路路口,一名乞討者用雞毛撣子為等待紅燈的車輛“清理”灰塵
在經十東路,4名乞討者“下班”后在公交站等車“回家”在經十東路,4名乞討者“下班”后在公交站等車“回家”

  紅燈一亮,一個包著頭巾、穿著老解放鞋的老人就會從最前面的車輛開始,掂著搪瓷缸子挨個敲窗子乞討。相信很多市民都在濟南街頭見過這樣的場景。而且今年春天以來,這樣的場景格外多。他們是誰?為什么要攔車乞討?日前記者對這些路口乞討人員進行了跟蹤采訪。調查發現,這些路口乞討族成員之間基本都是老鄉,他們來到城市乞討基本也都是組團而來。文/記者王新超李雨圖/記者趙天羿

  春節后多起來的攔車乞討

  近日,有市民反映,中午和晚上下班回家時,經過經十路——歷山路口處,經常會碰到一位男性乞討者。“我開車到這個路口時,碰到紅燈,就經常有一位老年男子挨個車的乞討”,市民張女士告訴記者,“一開始我覺得老人看著年齡不小了,整天在這乞討也不容易,給過幾次零錢。可后來覺得每次給錢也不是回事,我看著他也沒有身體殘疾,如果是真的需要救助,應該會有有關部門幫助啊。”

  與此同時,市民王先生反映說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我上下班路過工業南路,路口處經常有乞討者,一個路口好幾個,我覺得乞討者掙不掙錢還是另一回事,關鍵是在機動車道上走來走去,對他們對車主來說都有危險”,王先生納悶說,“也不知道他們是不是一伙人,都是從哪來的?是不是真的生活有困難啊?”

  此外,記者了解到,濟南諸多路口,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車流量較大的路口,例如花園路、文化西路、和平路、奧體中路等路口處都經常會出現向車主乞討的人。

   一天7個小時,車流里“忙活”

  近日,本報記者分兩路全天探訪濟南路口處乞討者乞討的情況。其中,在經十路——歷山路路口處,有一名老年男子乞討,晚上“下班”后在文化西路與一名女性乞討者會合,一起回到了租住處。

  記者于5月5日當天中午12點左右,看到一名男子來到機動車道上進行乞討。該男子站在路口北側的機動車道上,目測年齡約在50-60歲左右,穿一藍布上衣,背著一個單肩布包。

  每當路口處紅燈亮起,車輛停下來,該男子就來到路口,沿著長長的車隊挨個兒進行乞討。當路口顯示綠燈時,車輛通行,男子就站到綠化隔離帶等待,或者倚靠在馬路中央的欄桿上。從12點一直到13點15分,該男子才坐到路邊喝水、小便,休息了五分鐘。此后,基本上是每過一個多小時,才休息一會兒。

  一直到當晚19點17分,這時候路口處過往車輛已經比較少了,他才“下班”。根據記者觀察,從中午12點一直到晚上19點,7個小時的時間內,該男子總共休息時間也就是1個小時。”其中,在下午16時左右,該男子來到歷山路東側休息,拿出一罐藍莓枸杞果味飲料喝,喝完后將飲料罐丟棄在路邊綠化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