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之憂:成本高昂 競爭幾近白熱化
米老鼠經濟不容小覷,對于長三角的各主題公園來說,今年是具有分水嶺意味的“迪士尼年”。長三角的主題公園競爭幾近白熱化。
由于擁有強大的品牌效應,迪士尼在開設主題公園時處于強勢地位,每個落戶海外的迪士尼樂園都有多個城市爭搶,頗類似申辦奧運會。根據統計,香港為了爭取迪士尼落戶,當年的總投入超過36億美元。
另一邊,劍指旅游產業的王健林亦是躊躇滿志,直言無錫萬達城未來要超過上海迪士尼。王健林表示,“迪士尼不信中國有萬達,實在不應該來,因為我們有一個戰略是好虎架不住群狼。上海只有一個迪士尼,萬達城在全國其他地方開了15到20個。這個樂園跟另外一個樂園完全不同的業態,不斷地創新,室內室外結合。”
迪士尼的出現無疑會影響長三角游樂園市場的競爭格局,但相對于區域內其他頗具影響力的樂園如常州恐龍園、歡樂谷等,迪士尼主打文化牌,同時也定位中高端消費者,價格的差異長期來看可能會導致消費者的分流,在最初的入園熱潮過后,迪士尼可能吸引的更多的是高消費人群。
在業界看來,迪士尼發展還面臨著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高昂的成本。上海迪士尼花費55億元,在王健林看來,這么高的成本,斷定只能采取高價格來維持財務平衡,高價格會流失客戶。
已經完成內測體驗的李莫(化名)表示,上海迪士尼試運營期間很多設施會出現狀況,并且園區接待能力有待提升,很多項目排隊都要1小時以上。
不僅如此,消費偏高也是樂園被吐槽的重點。據估算,一個三口之家的迪士尼一日游至少需要2600元(包括門票、三餐和購物費用),而兩日游則需6000元。
此前,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公共事務部副總裁王凱5月19日在滬回應稱,迪士尼的目標人群是針對所有中國游客,不會區分游客收入,其中“上海迪士尼樂園的平日票價是全球所有迪士尼神奇王國風格的主題樂園中最低的。”
盡管迪士尼在世界有著頗高的行業影響力,但并不是所有的迪士尼樂園的運營都跟我們想象的一樣樂觀。其中香港迪士尼盡管天天爆滿,也難逃多年虧損的厄運。
據了解,香港迪士尼樂園于2005年開園后持續多年虧損,直到2012年才首次實現盈利。隨后2015年再次陷入虧損,當年虧1.48億港元;營業收入51.14億港元,也較上年明顯下跌。在分析人士看來,香港迪士尼賬面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巨額投資帶來的折舊費用與財務成本,近兩年內地赴港游客減少,則直接影響了香港迪士尼的收入。
當然,迪士尼公司的收入則相當多元化,并不完全依賴迪士尼樂園。2015年迪士尼公司的收入構成中,位居榜首的是電視和網絡業務,占比超過44%;主題公園與度假村位居第二,占比約30%;其后是電影和娛樂,占比約14%;剩下為消費品等業務。
對于上海迪士尼對長三角主題公園帶來的影響,業界人士認為,迪士尼無疑會帶來“鲇魚效應”—— 一條鲇魚攪動了一眾小魚的生存環境,也激活了小魚們的求生能力。未來幾年我國主題公園相互之間、各大區域之間的競爭會愈演愈烈,會有大的“洗牌”。主題公園的競爭已不是單體園區的競爭,而是以集團方式構建內部產業鏈和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綜合新華社、生活日報、中國經營報消息 稿件統籌:毛德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