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保的活兒,不好干。說它重要,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怎么強調都不過分。現實中,如何拿捏分寸,卻非易事。若手段偏軟,鈍刀割肉,無關痛癢,群眾有意見,上級打板子,于生態環境無益,于投資環境無補。若手段偏重,企業利益受損,會抱怨抵觸;職工下崗分流,會影響社會穩定;經濟指標下滑,會影響地方政績。
2015年,山東省臨沂市就面臨這樣的“兩難”選擇:因空氣污染嚴重,被環保部公開約談,書記、市長甫一上任,就挨了一個“下馬威”;而鐵腕治污之后,企業停產整治,職工息崗分流,又有輿論反過來質疑政府踩“急剎”:“治污導致6萬人失業”“引千億元債務危機”……這個時候,如果黨委、政府瞻前顧后,求穩怕變,勢必進退失據。
“為了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為了1100多萬臨沂人民的幸福,我們沒有退路,唯有迎難而上!”臨沂市委書記林峰海語氣堅定。
橫下一條心,臨沂不妥協、不退縮,堅持“在微觀上對少數嚴重污染行為實施‘急剎’,就是在宏觀上對粗放發展方式進行‘點剎’”,環保與發展“兩手抓、雙促進”,最終實現空氣質量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經濟運行整體平穩,反映結構效益和后勁的財政、稅收占比、投資、消費等指標,保持全省較好水平。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大氣污染防治能不能堅持?利用環保倒逼機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到底有沒有效果?臨沂一年多的實踐,對這些問題作出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