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 國企改革消頑疾(改革敢啃硬骨頭)

  本報記者 徐錦庚 劉成友 卞民德 謝 雨

  國企改革,既是老話題,也是新挑戰。過去數十年,幾次三番,老毛病剛消除,新問題又冒出。如今經濟步入新常態,國企改革難度更甚。如山的壓力,能否成為改革的動力?

  山東省委省政府作出肯定回答。改革是利益的調整,難免有陣痛,但痛徹骨髓的“短痛”好于求穩怕亂的“長痛”。下定決心早起步、快進展,對省屬國有企業實施20類70項“大手術”,力求“脫胎換骨”消“頑癥”,避免改革“懸浮”。

  破解體制弊端

  完善頂層設計

  一堆煤炭,買進時價格正逢高點,不久便遇價格滑坡。照市場規律,應盡快脫手。可放在國企,偏偏有這樣的怪事:領導換了幾茬,誰也不敢動,只能眼看著越放越賤。原因是:不處置,賬上永遠有這筆資產;處置了,資產勢必縮水,這個責任誰敢擔?

  “過去是用管機關的辦法管理國有企業,管得太死,企業離市場很遠。”山東省副省長王書堅分管國企改革,熟諳國企體制的弊端,“決策效率低,責任不明確,機制僵化,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

  “2012年10月是個拐點,煤炭價格一路下滑,各種弊端集中暴露出來,改革也因此顯得更加必要、更為迫切。”山東省國資委主任張新文坦言,“山東國有企業的資源指向性較重,新一輪經濟波動帶來的沖擊異常猛烈。”

  以山東省屬國有企業布局結構為例,70%以上的資產分布在煤炭、鋼鐵、機械制造、化工等傳統產業,且多處于價值鏈的低端。諸如現代企業制度不健全、近親繁殖等問題,在國有企業中普遍存在。

  眾多“僵尸”企業是矛盾的焦點:連年虧損,扭虧無望,資不抵債,長期占用大量人力、資金、土地等,導致有限的資源無法向更高效率的企業、產業流動。2015年,山東省管企業實現利潤172億元,其中盈利企業的盈利額556億元,但虧損企業的虧損額達到379億元,相當于2/3的利潤被“吃掉”。

  國企改革,山東省委省政府矢志不渝,但如何改,必須把握好分寸。改得淺了,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只能“消消炎”;改得深了,傷筋動骨、阻力極大,如同自我“革命”。

  “國企改革成功與否,關鍵在于能不能適應市場和社會。”山東省省長郭樹清說,“從管理企業的方式,到企業內部運營的方式,都要符合股東、客戶、員工、供應商和債權人的基本權益,能兼顧社會各方面的合理訴求。”

  去年以來,山東省委省政府就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國資國企改革工作30多次,黨政主要領導對國資國企改革批示50多次。山東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制度框架,在此過程中漸趨成型。

  山東省國資委分兩批下放了27項審批核準備案事項,將企業年度投資計劃、對外擔保等重大事項決定權授予董事會。2015年,山東省管企業請示省國資委辦理的事項同比減少40.7%,省國資委對企業的批復性文件同比減少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