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制度優勢

  奠定轉型基礎

  “我到北京開會,常有央企負責人向我了解山東國企改革的做法,說明山東國企改革在一些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王書堅說。

  埠村煤礦就是見證者。這個礦已開采57年,連續虧損11年,但沒有簡單地礦關人散,把包袱一甩了之,而是不等不靠、主動作為、有序轉型,終于逆勢盈利。李樹新的體會是:“從變革體制機制入手,重塑制度優勢,探索混合所有制,解決企業轉型體制單一、治理失范的問題;推行國有企業市場化經營機制,解決經營者活力不強、動力不足的問題;堅持產業運營與資產運作相結合,解決產業轉型速度慢、起點低的問題,順應發展規律,奠定轉型基礎。”

  “但是,我心里很明白,國企改革遠沒完成,要走的路還很長,要做的事還很多。”王書堅說。在他看來,國企改革的著力點在于3個方面:國有體制、民營機制和有效激勵。既要堅持搞好國有企業不動搖,又要破除掉以前那些尾大不掉的“國企病”。

  主持設計國企改革“路線圖”的張新文說,之所以出現這么多僵尸企業,根本上還是與我們的觀念和機制有關。“一些干部不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把行政習氣、裙帶關系帶到企業,帶壞了風氣,搞壞了經營。”

  “僵尸企業”處置過程中面臨的一些難題,亟待破解。

  首先是來自銀行金融系統的難題。張新文說,目前的做法是,企業可以破產,銀行作為債權人卻不可以有損失,這不公平,也不合理。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債權人、債務人是平等的,有了風險和損失,銀行也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應該發展混合所有制及股權、債權、風險投資等多種融資方式,改變由銀行主導、間接融資一家獨大的金融模式。

  其次是法院。依法破產是處置“僵尸企業”的重要途徑,但由于各級法院受理標準不一,部分法院出于社會穩定考慮,加上費時費力,不愿受理破產案件,積極性不高,導致立案難度加大。

  還有,國企要破產,過去的“欠賬”要交,相當于人之將死,還要逼其拿出買骨灰盒的錢,直接導致了“死不起”現象。企業的社會職能,比如學校、醫院,以及供水、供暖、供電、物業等移交地方,地方接收起來往往不積極,推動起來很慢、很難。

  用張新文的話說,現在正是國企改革轉型的“窗口期”。“處置好‘僵尸企業’,是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是個不得不過的坎兒。”一定要抓住這個重要機遇期,加大政府協調力度,促進改革順利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