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9市入圍中國外貿百強城市 “民企拉動”成外貿增長關鍵詞
◆經濟導報記者 戴岳
近日,海關總署主管的《中國海關》公布了“2015中國外貿百強城市”名單,山東省青島、煙臺、日照、威海、東營、聊城、濟南、濰坊和淄博9座城市入圍。其中,青島排名16位,煙臺排名24位,日照排名32位,濟南排名57位。
“2015中國外貿百強城市”名單再次將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外貿經濟發展上。經濟導報記者發現,截至8月7日,除西藏之外,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外貿半年報均已出爐(未計入港澳臺)。與前兩年東部沿海省份幾乎全部缺席外貿正增長梯隊的情況完全不同,目前,東部沿海地區的外貿回暖釋放出積極信號。
值得關注的是,在全國進出口規模前十位的省市中,山東是惟一一個進出口、出口、進口三項指標均實現正增長的省份。“山東上半年實現貿易順差1218億元,同比增長4.1%。”山東省商務廳外貿處副處長蔡培安告訴導報記者。
產業優化
導報記者翻閱各省外貿半年報發現,包括廣東、山東、山西、浙江、湖北、安徽、甘肅、新疆、福建、青海等在內的10個省區出口實現正增長。其中,山東省進出口、出口、進口完成7137.9億、4177.9億和2960億元,增幅高于全國5.7個、4.8個和6.7個百分點。進出口增速由一季度的第二位上升到上半年的第一位,出口增速居第三位,進口增速由第二位上升到第一位。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導報特約評論員白明對導報記者表示,近幾年,在勞動力要素成本上升、貿易壁壘等因素的作用下,沿海省份在外貿發展上遇到了一些瓶頸。不過,就目前形勢來看,沿海地區轉型升級的成效已開始顯現,新的內生動力與產業結構的優化都在推動外貿經濟走強。
不過,5月、6月出口先導指數分別為33.1和32.7,連續兩月環比下降,表明三季度我國出口再度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白明認為,雖然外貿有穩增趨勢,但依舊不能對此過于樂觀。“近期全球貿易略有回暖跡象,但國際市場的外部環境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未來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影響外貿發展的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貿易摩擦依然多發,東南亞地區與我國競爭也持續加劇。而發達國家也正在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生產率,克服勞動力高成本。從數據上看,三季度我國出口再度面臨較大下行壓力,需要通過供給側改革更多激發內生動力。”他如是說。
“雖然目前山東經濟和全國類似,仍有不少困難,但整體來看穩中有進,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這將為全年的平穩增長奠定良好基礎。”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冰說。
民企拉動山東出口
近幾年來,受到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外需低迷的影響,沿海省份進出口紛紛下滑,隨后山東開始轉型升級、積極突破困局。面對依舊復雜嚴峻的外貿形勢,山東以提升傳統產業出口競爭力為抓手,加快培育外貿新業態。
從山東外貿半年報可以看出,出口方面,上半年山東農產品(12.240, 0.05, 0.41%)、輕工工藝品、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呈現明顯增長勢頭。其實,農產品一直是山東出口的傳統優勢行業。今年上半年,山東農產品出口485.3億元,同比增長9.2%,增幅明顯。這與出口企業的轉型升級是密不可分的。
山東源清田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秀珍告訴導報記者,近3年公司出口額一直穩定在6500萬元左右,這些都源于蔬菜精加工。王秀珍說:“現在一頭蒜在日本能賣五六百日元,且仍供不應求。我們通過獨特工藝,對大蒜進行發酵,既保健又好吃。精加工農產品受原材料價格影響較小,利潤率也比較高。不斷開拓日本市場份額,使得我們的出口額不斷增長。”
新業態成為出口新增長點。上半年,山東省21家省級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出口85.5億元,增長2.2倍,拉動全省出口增長1.4個百分點。山東省跨境電子商務出口267.4億元,增長27.3%。最為突出的是民營企業的主力軍作用,進出口增長13.5%。其中,出口增長13.6%,占全省的55.7%,進口增長13.3%,占全省的53.9%。
民營企業做主導拉動外貿出口增長在山東省各地市外貿經濟中都可見一斑。導報記者在淄博市外貿半年報中發現,民營企業占外貿主導地位。上半年,淄博市民營企業進出口快速增長,進出口148.9億元,增長23.9%,占比61.9%;而國有企業進出口13.4億元,下降8.9%。
自2015年山東民營企業首次超越外資企業成為第一大出口陣營以來,外貿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山東也隨之出臺了《穩定外貿增長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等7個政策文件,重點突破貿易壁壘、出口退稅、原油進口、貿易便利化等14項工作,助推外貿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