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也不用身份證,因為早就用別人的登記注冊過了。萬一要是客服進行實名制回訪的話,你就說是朋友的,要不那邊可能會給你停機。”這位店主囑咐記者,“不過,一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你放心用就行。”
真的是這樣嗎?記者購買了一張171手機卡,服務商顯示為遠特通信。隨后記者撥打了遠特通信的客服電話。“你這張手機卡已經實名登記過了。”客服告訴記者。記者表示這是新買的手機卡,并沒有身份證。該客服表示,這種情況需要記者發送一封傳真進行變更。
“如果不變更呢?”記者又詢問。
“現在要求實名登記,我們系統可能會對疑似非實名登記的停機。”該客服表示,是否疑似非實名是由系統自身進行判斷,至于怎么判斷并不了解。
那么到底以后這張卡還能不能用呢?“你放心,絕對沒問題,就算查,哪會查這么嚴呢?”銷售給記者手機卡的店主告訴記者。
分銷渠道實名登記把關不嚴
記者了解到,以170和171號段為主要服務平臺的虛擬運營商,不自己建設通信網絡,而是租用基礎運營商(電信、聯通、移動)的網絡開展電信業務。
“虛擬運營商管理措施不完善,銷售渠道較多,實名制監管起來有一定難度。”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虛擬運營商為了追求用戶數量,對分銷渠道的實名登記把關并不嚴格。”
“也有一種情況是通過技術手段非法破解運營商電話卡實名登記系統,造成大量電話卡非實名登記。”該業內人士表示。
早在2013年9月1日,工信部已要求對新入網的電話用戶全面實施實名登記制度,之后實名制不斷收緊加壓,三大運營商也推廣辦理補登記手續,但虛擬運營商成為“漏網之魚”。
據相關報道,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底,工信部已組織電信企業對14萬余個涉及通信信息詐騙等犯罪的電話號碼進行了快速關停,其中虛擬運營商號碼60202個,所關停涉及虛擬運營商的號碼分布于遠特通信、分享通信、迪信通、蝸牛移動、巴士在線、國美移動、天音通信、愛施德等20余家。
今年4月,工信部緊急約談部分實名制落實不到位的虛擬運營商,同時下發《關于加強規范管理 促進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健康發展的通知》,要求虛擬運營商在1個月內對前期未實名登記、虛假登記的電話號碼,完成用戶身份信息補登等工作。然而,近4個月過去,非實名的電話卡依然“我行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