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納入編制管理之后,千萬人的人事管理如何銜接?

  其實,今年1月15日,人社部官員在“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動態及熱點問題高峰論壇”上表示,今年重點要研究編制創新改革,特別是高校、公立醫院不納入編制管理后對相關改革的影響。

  此次表態相比半年前,意思沒變,但更為務實:從“研究對相關改革的影響”更進一步到“研究人事管理的銜接辦法”。

  編制通常是指組織機構的設置及其人員數量的定額和職務的分配,由財政撥款的編制數額由各級人事部門制定,財政部門據此撥款,通常分為行政編制和事業編制。目前我國的編制主要是三定:定職能、定機構、定人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一個蘿卜一個坑”,由財政按人頭給行政、事業單位撥款。

  有數據表明,目前中國公立醫院在編人員有800多萬,高校在編教職工有233萬余人,總計約1000萬人。當高校、公立醫院不納入編制管理之后,這1000萬人的人事管理到底該如何銜接?

  “可以實行我們一以貫之的‘老人老制度、新人新辦法’原則。”蘇海南給出了他的答案:對于高校、公立醫院取消編制的這1000萬人員,一方面可根據其工齡長短大多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只要不嚴重違反單位規章制度就不會被解聘,其中,歸上級組織人事部門管理的干部仍由組織人事部門管理,其政治等待遇不變;另一方面,先仍按原人頭費撥付財政經費,保證這部分人員的工資福利開支資金來源。新人不再有新編制,依照勞動人事法律法規一律簽訂相應期限的勞動合同,用高校、醫院合法依規創收的錢開支工資。最終要走向根據高校、醫院提供的公益性服務撥付相應財政資金,與原人員編制完全脫鉤。

  顯然,取消高校、公立醫院的事業單位編制后,將會逐步縮小編外人員與編內人員的待遇差別,以后有編無編都一樣了。

  取消編制后高校、公立醫院是否還有財政撥款?

  “當然不是。”胡仙芝給予了否定,“取消事業單位編制,并不改變事業單位的公共服務提供性質。由于高校、公立醫院的公益屬性,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主體責任不能推卸,只不過是在責任方式和方法方面可以更加多元化、社會化。也就是說,政府提供公共服務不再單純地通過控編制、管人頭、管經費等直接的方法,而是可以通過政府采購合同、PPP等多種方式,對公共服務提供進行保障,并對公共服務的質量和產出進行更有效的監管。”

  但是,國家對高校、公立醫院實施的財政差額撥款政策,如果不按人頭來撥了,具體怎樣撥款?總得有一個標準可以參考。

  蘇海南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接下來就要研究高校、三甲醫院所提供的相應的公益服務值多少錢,國家就應該給撥多少錢,這個額度就跟原來的編制、人頭沒關系了。“比如原來可能給某高校或某公立醫院5000萬,經過測算以后不夠用,不利于改變上學難、看病貴,可能就撥款7000萬。當然,如經研究評估之后,其提供的公益性服務不值5000萬,那就應下降,只撥給4000萬。”

  他通過《中國經濟周刊》提醒:財政差額撥款一定要解決高校、醫院公益性服務因為取消編制所帶來的跟公益性服務不匹配問題,財政撥款一定要跟公益性服務的實際績效考核結果直接掛鉤,既不能少撥造成高校、醫院缺財政支持去亂創收、亂收費;也不能無限制地撥款,又回到原來的大鍋飯,浪費納稅人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