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和鐵凝(右)在研討會上。新文化記者 孫立國 攝

  原標題:莫言:翻譯是帶著鐐銬的舞蹈

  14日-18日,中國作家協會在我省舉辦“第四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15日,研討會正式開幕,來自18個國家的30多位漢學家和我國30多位著名作家、翻譯家共70余人參加。中共中央委員、中國作協主席鐵凝來長春全程參會。

  在15日的研討活動中,與會者就翻譯的權利與邊界、當代漢語的擴展變化及翻譯的新挑戰以及可譯與不可譯———語際書寫的困惑等三個主要議題展開討論。

  莫言

  好的翻譯家是隱身的

  “上世紀80年代我們這批作家剛出道的時候,有人評價莫言的小說語言上受到了馬爾克斯的影響,我糾正他們,其實我是受到了翻譯家的影響。”

  著名作家莫言表示:“翻譯文學所遇到的困難,看起來是來自語言,但其實是來自文化。”語言層面的困難是技術問題,借助工具書一般都能解決,但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問題,除非譯者對被譯文學的國家的歷史、人民的生活有深入的了解和細致的體察,否則是無法把作家的本意傳神地譯過去的。

  有人認為翻譯應該是忠實于原著,不應該有什么創造。不過,莫言認為:“翻譯是創造性的工作,忠實于原著與創造性并不矛盾。假如一部作品有兩種或者更多種同文的譯文,而這些譯文基本上都遵從了忠實于原著的原則,但有的譯本好,有的譯本差,那我認為,好的譯本就是創造性的,不好的譯本就沒有創造性,甚至有破壞性。”

  “翻譯是帶著鐐銬的舞蹈,是被限制的創造,但天才在限制中依然可以創新,庸才即便不被限制,寫出來的或譯出來的依然是平庸之作。”

  莫言表示,最好的翻譯就是好像沒有翻譯,“我想翻譯過程中兩種語言達到完美的程度,實際上也就融為一體了,也就什么都不存在了。我以前也提到過,好的翻譯家是隱身的,在閱讀的時候忘掉了他們的存在。”

  余華

  好的翻譯是主動找上門的

  著名作家余華說:“翻譯的好壞我有個比喻,我比較喜歡古典音樂,從前我認為作曲是最重要的,至于是誰來演奏居次席。后來我在歐洲買了一些小公司出的唱片,效果真是太不一樣了,其實翻譯也會出現這樣的效果,一個好的翻譯和一個不好的翻譯會導致一個作品出現不同的品質。我個人的作品被翻譯介紹到一些國家,我的感覺是好的翻譯往往是主動找上門來的,我曾主動找過有些翻譯,但結果是都不如找上門來的好,因為主動找上門的翻譯事前對你的作品已經有了充分了解,喜歡你作品才會找你。我認識的第一個日本翻譯就是飯塚容,在上世紀90年代初,他翻譯了我的兩個短篇小說,不知道怎么知道我地址了,就把譯稿寄給了我,如今我們已合作20多年。我的一位意大利語翻譯傅雪蓮(Silvaia Pozzi)她翻譯了我的《兄弟》,他們都是自己找上門來的。”

  在談到翻譯本身的問題時,他說,由于語言不一樣,必然在有些地方有所減弱,但在另一些地方是被強化的,強化得比原文還要好,“這是沒有辦法的,所以我覺得一個好的醫生應該像內科醫生而不是外科醫生一樣。翻譯該有其自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