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男嬰出生僅兩天,查出肺動脈和主動脈“長反”,出生第九天被送進手術室,醫生在他只有鴿子蛋大小的心臟上縫了幾百針。最近半個月,泰安市婦幼保健院已經為兩名新生兒成功實施手術。醫生介紹,這是先天性心臟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種類之一,如果不及時治療九成患兒在幾個月內就會喪生。

  近日,一名男嬰出生兩天后發下身上青紫、反應和吃奶都較差,被緊急送到泰安市婦幼保健院(市兒童醫院)心臟外科。檢查發心臟外科主任張愛華發現這名患兒嚴重缺氧、紫紺、酸中毒,最終確診為完全性大動脈轉位,也就是說肺動脈和主動脈完全長反了。

  張愛華副院長介紹,當時患兒的室間隔完整、動脈導管馬上就要閉合,這些對于正常新生兒來說是利好的消息,但對于完全性大動脈轉位的患兒來說卻意味著隨時會因缺氧而死。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張愛華副院長認為,解剖糾正手術也就是大動脈調轉術是最佳的手術方式,出生后第九天,患兒被送上了手術臺。

  “這臺手術的難度非常大,因為患兒年齡太小、疾病本身又非常復雜,要求各個環節不能有紕漏。”張愛華說,手術過程中,他將主動脈與肺動脈互換,冠狀動脈重新移植,同時矯治合并存在的其他畸形。

  “在冠狀動脈重新移植的時候,千萬不能扭曲、壓迫,任何一點動作都會影響手術效果。患兒的心臟只有鴿子蛋大小!而患兒的冠狀血管非常細,肉眼下操作不可想象,必須要在手術放大鏡下完成。”張愛華說,在主動脈肺動脈互換之后,有連續數百針的縫合, “縫針要保持同樣的疏密,還要緊密,不能有漏縫,任何一個疏忽都會導致冠狀動脈出血,導致手術失敗。”經過三個多小時,手術順利完成。

  手術完成后,男嬰被送進監護室,經過幾天觀察恢復,男嬰終于回到媽媽身邊,看到孩子重新收獲健康,家人不住地表示感謝。這是近半個月來,泰安市婦幼保健院做的第二例如此高難度的手術。

  張愛華介紹,完全性大動脈轉位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發病率為0.2‰-0.3‰,約占先天性心臟病總數的5%-7%,這種疾病死亡率極高,如果不及時治療,絕大多數患兒在幾個月內就會死亡。而這一手術也是最復雜、難度最高的手術,目前,國內只有少數醫院開展這一手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路偉)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任何媒體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