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租房住戶未經申請審批手續
安康花苑物業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小區一共有7棟廉租房,分別是1~5號樓,以及8號樓和9號樓,共計230戶。其他均為經濟適用房。”
目前,該小區內的廉租房一共有18戶居民,1號樓14戶,2號樓4戶,共計18戶。“他們基本上都是第二油棉廠的退休職工,當初廠房拆遷時被安置進來的。”該物業工作人員表示。
記者隨后在1號樓隨機采訪了4位住戶,他們均表示自己為第二油棉廠退休職工,是被工廠安置進來的,沒有經過廉租房申請,也沒有經過搖號。
“我在油棉二廠工作30年了,也算是廠里的老職工,工廠拆遷以后,單位就為我們安置了住房。小區位置雖然比較偏,但還是心存感激,也就不計較這些了。”一名廉租房住戶告訴記者。
記者查詢《濱州市廉租住房保障辦法》,該文件第十六條規定:“廉租住房保障實行申請、審批制度。街道辦事處或鎮人民政府應當自受理之日起30日內,就申請人的家庭收入、家庭住房狀況、家庭財產等是否符合規定條件進行審核,提出初審意見并張榜公布,并將初審意見和申請材料一并報送市、縣(區)住房保障主管部門。”
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顧云昌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廉租房屬于保障性住房的一種,和職工安置房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入住廉租房首先要進過申請,當地政府要對申請人進行住房資格審核,符合條件才能入住。”
“保障性住房的土地是政府劃撥的,建房的目的在于解決當地住房困難群體的住房問題。廉租房面向的是普通群眾,不是特定群體。”顧云昌說。
記者隨后來到濱州市房地產管理局了解情況,房管局住房保障科工作人員表示,第二油棉廠位于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轄區內,企業在申請經濟適用房時也通過濱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上報材料,具體情況可向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建設局咨詢。
濱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宣傳科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安康花苑廉租房是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出資在濱城區第二油棉廠土地上建設的,共7棟,230套,其中安置拆遷困難職工18套。”
對于廉租房是否可以逾越申請手續直接安置工廠職工的質疑,該宣傳科工作人員表示:“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度重視,已經啟動相關程序,對安置的18戶拆遷戶進行核實,對符合條件的按程序辦理手續;不符合條件的,將予以清退,另行安置。”
記者發現,小區樓房上的公示信息顯示,該小區名為濱州沙河安康花苑,由原濱州市第二油棉廠和濱州市恒升置業有限公司建設,開竣工日期為2011年8月10日和2013年5月31日。
小區很多樓房竣工已超過3年,除去廉租房里的18戶職工家庭,3年來該小區絕大部分廉租房仍處于空置狀態。從小區住戶的反饋中不難發現,生活基礎設施滯后,交通不夠便利是因素之一。
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生活配套不便并非廉租房空置的唯一原因。按照宣傳科的解釋,廉租房的土地性質同樣存在爭議。